王老师的课高潮迭起,精彩绝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
1、古典气息和时代气息相融合。王老师讲《诗经》,从疫情期间日本援助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入手,到最后结尾的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从了解《诗经》之美到大国文化的自信与担当,真正实现了学生情感的升华。为学生喜爱传统诗词,热爱祖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2、为学生搭建桥梁与台阶。王老师经常说:“要给学生搭建台阶,老师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王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节课上王老师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和有启发性的问题,包括读诗经、唱诗经、用两个词语概括诗歌内容,学生赏析写作手法等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能感受和体悟诗经之美。
3、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王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注重温柔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能自信的回答问题。王老师不只看重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更看重学生能否自信的、自觉的学习。这是一节有温度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收获自信、自由、知识和美感。
美哉!诗经
昨天听了大教研组长王老师的一堂课《美哉!诗经》。
听音乐《关雎》,古色古香的音乐让学生和我都直观的感受到词的美,曲的美。
(文字一旦跟音乐结合是手中的文字和嘴里的朗读都比不过的。音乐很能调动气氛,让学生迅速感受,是一个很好的导入的环节。)
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音乐带给你的美感。
美的音乐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今天就让我们美美的走进诗经,感受诗经之美。
在疫情期间,日本给中国的援助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大家知道后两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哪里吗
是的,来自诗经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没法说话了
美在诗经现象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首《采葛》,看看形式上有什么规律
一句话四个字
是的,这就是四字现象,也叫诗经现象。诗经以四言为主,兼以杂言。
美在节奏韵律
诗经还有独特的节奏美
请生读《蒹葭》
你是如何体会节奏美的
顿断
2/2节拍
再一生读
齐读
接下来我们再把拖音和连音加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教师示例第一节。
(老师示例读,给学生一个示例对于学生学习很有帮助。可以多给学生示例,让学生参考仿照。)
自由朗读后两节
给你的同桌读读听听
请一生来读,同桌点评
以前的诗经是用来唱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不能直到当时的旋律了,但是
中央民族大学的徐健顺先生:依义行调
视频示范,请生来唱
你是如何行调的:伤感中有欢乐
美在形式手法
诗经的上下句和上下章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好处?
请生回答:上下句只有个别字不一样,其他都一样,章节也是如此。
这个特点有个专门的词叫重章叠句
那这个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几个学生回答
现在同学们回答的还是很零散化,现在请生将这个答案完整一下。
(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说的不准确或者不对都没关系,互相补充,直到最后答案。我自己在教学中就不知道怎么引导学生,我自己考虑还是学情把握的不深,没有弯下腰走到学生中间去,具体怎么办,还不知道)
同学迅速记录: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情感,突出主旨;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
《关雎》和《蒹葭》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请生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给出回答的角度,所以学生有点懵,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回答,可以说这两篇除了重章叠句之外,写作手法上内容上还有共同之处吗)
生:比兴
解释比兴
解释六艺
美在美容丰富
这两首诗歌都是爱情诗,其实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材料《无衣》《木瓜》《式微》《桃夭》,有文本有注释
要求:1、关注低频词,紧抓关键词
2、尝试用两个词概括诗歌内容
示例:关雎:爱情•追求
(此处示例依然很好)
美在文化自信
在刚刚结束的闭幕式上,张艺谋导演将诗经中的文化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折柳送别图片)这展示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
——《习近平谈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