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色的彼岸》虽然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但这毕竟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有点过于沉重、深奥了。不过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却是对孩子和成年人都同样是引人深思的。这本书除了故事本身很感人以外,我觉得翻译的质量也是值得赞许的。
提到生命哲学可能会让人感到很高深、晦涩,能像《天蓝色的彼岸》这样通过一个浅显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并令人体悟到其中折射出的生死真谛,实属不易。我最近也在看一本国外的哲学书,在我看来其中的一个关键词翻译的并不准确,从而导致我无法精准理解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而《天蓝色的彼岸》或许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翻译的效果很好,仿佛是译者本人在讲述着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很顺畅,没有丝毫机器翻译给人带来的违和感。我相信这是译者用心从事翻译工作的结果。
《天蓝色的彼岸》讲述了一个叫哈里·德克兰的小学生,和自己的亲姐姐赌气说了一句狠话后就出门被卡车撞死了。他渴望回到人间,和家人、朋友告别,尤其是与姐姐和解。但当他真的重新回到人间后,却发现所有人对于他的离世和他想象的不太一样。
与很多兄弟姐妹之间一样,哈里跟他的姐姐埃格朗蒂纳也总是会发生磨擦。一天,就因为姐姐不肯把她的笔借给哈里,他就和姐姐吵了起来。他最后跟姐姐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会后悔的”。而他姐姐也毫不客气地回了一句,“不,我才不会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所以赶紧消失吧,你也不许再叫我阿蛋!”之后,哈里就夺门而出骑自行车走了。
很不幸哈里出门之后不久就被卡车撞死了,那句临出门前对姐姐放的狠话成为了他的最后遗言。对此他感到十分懊恼,他已不再生姐姐气,同时也希望姐姐可以原谅他。他的突然丧命使得他还来不及与姐姐和解,这也成为了他心中一件没完成的事。这份执念令他死后无法直接去到天蓝色的彼岸,而是成为了一个幽灵,漫无目的地游荡在那个叫“他乡”的死人聚集地。
在“他乡”,哈里结识了和他一样英年早逝、心存执念不愿离去,大概已有150多岁,一直在寻找妈妈的阿瑟。在阿瑟的指引下,哈里重新回到了人间。他首先回到了自己的学校,却发现他的朋友在和他的死对头一起踢球。学校中那些曾经属于他的位子如今都并未如他想象的那样给他留着。不管是挂衣钩还是座位,甚至是足球比赛时他踢的中场位置都已属于别人。这些都令他感到了背叛、失望和彻底的寒心。
就像人们常说的“离了谁,地球都在转。”当哈里以为他在学校中一直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时,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在他失望地以为大家那么快就已把他忘记时,却发现包括他的死对头都为他写了悼念文章。他试图像阿瑟一样用意念控制现实中的物体,从而与他的死对头达成和解,可惜他却并未如愿。
从学校出来后,哈里跟着阿瑟走向了购物中心。一路上,由于他们俩都是幽灵,人类是看不到、听不到他们的,而他们却可以像隐形摄像头一样监视着每个路人。这种隐形的优势令哈里得以看到了路人“人前”和“人后”截然不同的两种嘴脸。在这段路上,他不仅遇到了还活着的熟人,而且遇到了同样已成为幽灵的旧相识,还结识了一个叫斯坦的幽灵。斯坦一直留连人间是在等待他的狗。
之后,哈里还去了电影院,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电影院的放映厅内聚集着大量幽灵。正是电影院中的这些幽灵以及斯坦的存在,让哈里意识到他自己不能像他们那样,带着对没完成之事的执念滞留在人间,甚至是靠看电影暂时逃离苦海。当阿瑟催促哈里赶快返回“他乡”时,哈里决定先回家一趟,先去完成他的夙愿。
最终,哈里回到家中,用意念控制了姐姐的笔,把想说的话写了出来。与姐姐和解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他乡”。再与已经找到妈妈的阿瑟母子汇合后,相继跳入了天蓝色的彼岸。
在《天蓝色的彼岸》这个故事中,能够得以跳入天蓝色的彼岸,说明这个幽灵已经完成了在尘世中的心愿,不再有遗憾。但这毕竟是个童话一般的寓言故事,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恐怕不会那么幸运事事都能获得一次弥补的机会。为了避免造成那种无法挽回的遗憾,我们平时应该随时注意: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
其实我不久前看过另外一本国外的书,是一位老妇人在丧夫又痛失爱女后撰写的回忆录。和《天蓝色的彼岸》类似,书中都表达了对死者活着的时候没有做到的事情感到遗憾。或许是因为我的年龄还不够,不能完全体会那本书中作者的心态。而相比之下,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哈里遭遇车祸英年早逝,或多或少也会像他一样留有遗憾。因此在看《天蓝色的彼岸》这个故事时,我很能理解哈里的内心感受。
《天蓝色的彼岸》中作者描述的哈里心中的那些无关生死的期望、失落、烦恼与忧虑,都是我们每个人曾经历过的。而他的那些小情绪在生死问题面前,无疑会比我们曾感受过的更深刻一些。我想这也正是此书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相信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更加珍惜当下生活中的人、事、物。(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