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的培训会。
上午培训老师在讲到《水调歌头》时,提到中国的“咏月文化”。
老师是这样说的:“讲《水调歌头》时,一定要注意中国的“咏月文化”,其实苏轼这首词中,很多句子都是对之前咏月诗句的化用。"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自李白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对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许浑《秋霁寄远》中:“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的化用。
听完老师的解读,我对“咏月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细细想来,其实不是在教学中不想关注“咏月文化”,而是我的文学修养不够。说得再直白点儿就是:书读的太少。
我在当初备课时,只是隐隐觉得:苏轼向明月、青天发问,有可能受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年初见月”的影响;而“起舞弄清影”这句与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课时,靠着这点懵懵懂懂的体会,只给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补充。并没有引导学生,去走近并感悟中国的“咏月文化”。
如此看来,想做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就是“化用”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