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列表:
《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1——整理无能症也能治》
《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2——真的只是整理吗?》
《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3——他把自己当成一个系统?》
《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4——文件到底该怎么放?》
《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5——慢,就是快!》
《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6——目的先行》
《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7——思路与目的》
《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8——梳理一下前面的规则》
上一篇链接如下:
《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9——分类到底怎么分》
小插曲
写完《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9——分类到底怎么分》之后,对分类有了一个大的框架,永澄老师说,光脑袋里想没有用,一定把写出来才行,并要求用幕布把文件的分类列出来。我满口答应了,其实心里一直在打鼓,因为我根本就没有用过幕布啊。去年药山大神要特地为大家在微信群里做了一个分享,可一直没有花时间去学习,心里的那个悔啊。可老师都告诉你怎么做了,总不能还对老师说,不好意思,这个工具我不会用吧。怎么办?当然就是学咯——干丫的!。
在爬过药山大神的简书《幕布安利分享》和听过他的分享后,就立马做了第一个幕布文件《幕布做笔记#微信群@药山分享161126》于是就按老师说的把分类写了出来。
关注果的分类
上面写好的分类图是不是就是很多小伙伴期待的答案呢?如果是的话,我这里慎重提醒一下,这是分类的一个坑。大部分人都认为按工作、学习、生活、人脉之类或者别人分好的依葫芦画瓢就行。其实有些是可以刚好适用,但很大可能是不适合的。这比你从淘宝上光看样子就选一双鞋,穿的就很合适的概率还要低。
也许你会说,那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改一下就好了。嗯,我之前也是这样想的,还这样做的了。按照这样的想法分好类后,还把之前放在“过往暂存”的文件拿出来比对,看看自己的文件是否可以放在何时的目录中,然后再进行了微调。虽然在1-2级的目录上慎重思考是不为过的,但是我这些在分类上的那些调整都属于低水平的勤奋。
尝试关注因的分类
原因是这里我陷入了关注事情的结果上,而没有关注到因上。如果你也是紧跟永澄老师公众号的,肯定就会知道,如果我们只是关注高维投射下来的结果,最多得到的也是低维的最优解而已。
那么回到这里,我们要关注的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这些文件看起来分的好看?是为了让别人一看的你的电脑就说,哇你的文件放的真有序吗?如果你的目的是这样的,你可以根据自己觉得哪个好看,那种用的顺手就用那种。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和我一样,是为了信息的管理,帮助信息更好内化,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话,那么我建议你再重新想想这样的分类是否合适。
还记得我们在做的什么吗?我们在建立电脑文件管理系统。电脑里存储的都是信息,而电脑文件就是画出的范围,是为了让系统建立有个边界更易上手。我们其实是在做一个微型的信息管理系统。既然是系统,那么就是有输入端和输出端。
系统的输入端是什么?
- 我和很多小伙伴一样,我还没有信息的洁癖,喜欢把很多自己看一下就觉得很棒的东西都收起来,希望以后攒着慢慢看,当然这个以后是假设的以后,也可能是永远不会看,但就算知道如此,可我们仍然抵挡不了把它留存在硬盘中的欲望;
- 还有各种各样突然一时兴起想要做的事情,想看的书,想学的东西;
- 目前需要用到、正在用到的各种相关资料,信息等等。
- 从前留存下来一直文件,不知道有价值无价值的,来不及分,或者分的规则混杂的文件,例如目前的“过往暂存”文件夹。
系统的输出端是什么?
如果你还能记起来《跟着永澄老师重建文件管理系统7——思路与目的》里的这幅图的话,就会知道我们是在把信息转变成能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但是古典老师说过:知识的深度分为认知(我知道了)、认可(接受不接受呢?)、认同(亲身践行,有所体感)三个层次,永澄老师也说学习的标准分为知晓、理解、使用、应用、评估、创新几个层次。那么我的电脑中的信息的分类是不是也应该按照这样的层次来管理,从而更好的帮助我把信息转为知识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分类目录
到这里本来我觉得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终于敲定了分类,可脑袋里突然警铃大响:永澄老师在第一天的时候就说过,不要奢望一次分好类了就可以一劳永逸,那不可能,迭代和更新维护是必须的。这话听起来一点也让人高兴不起来,但小伙伴也不用气馁,最要紧的,最需要花大力气好好思考的是第1-2级的目录,只要把这个想好了,后面的都是微调了。当然前提假设是我在这个方面的认知不会有变革式的更迭。
到了这里小伙伴们就可以按照自己心中的文件管理的目的来为电脑中的文件进行分类了。当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调整是永远都需要的,最后送上永澄老师的一句话做为分类的压轴事项:
结果放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个类似的框架图给整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