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轶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与当时政坛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一同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行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去除不祥的祭祀)。期间,王羲之泼墨所作的《兰亭集序》后来成为举世公认的书法精品。王羲之死后,《兰亭集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得这一书法瑰宝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
唐太宗醉心于书法,颇为不能得到《兰亭集序》而遗憾。当他听说辩才藏有《兰亭集序》后,便召见辩才,想要一睹《兰亭集序》。可是辩才却推说从没见过什么《兰亭集序》。太宗于是召见群臣说:“朕对右军的《兰亭集序》梦寐以求,谁能从辩才手中取得,朕一定重赏他。”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梁元帝的曾孙,多才善谋的监察御史萧翼担当此任。
萧翼换上了黄衫,打扮成山东书生的模样,随商船来到山阴永欣寺。他特意在太阳快落山时才进寺,缓步而行,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寺中的壁画。当他来到辩才的院落时,又故意停步不前。辩才见这位游客器宇不凡,便上前施礼问道:“何处施主光临寒寺?”萧翼彬彬有礼地上前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卖完蚕种顺道游历圣寺,在此有幸遇上高僧大师,快哉!快哉!”当晚辩才请萧翼进房用茶,两人下棋抚琴,谈天论地,评文述史,探讨书法。两人情投意合,皆觉相见恨晚。临别时,辩才依依不舍,请萧翼方便时再次光临永欣寺。
隔了几天,萧翼带来美酒看望辩才,如此往返两三次,辩才羡慕萧翼满腹经纶,也就渐渐放松了警惕。有一次,萧翼拿出梁元帝书写的《识贡图》书帖请辩才指教,辩才赞叹不已。从这以后辩才对萧翼更是无话不说。闲谈时,萧翼对辩才说:“弟子自幼喜欢临帖,现在还珍藏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辩才听说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连忙请萧翼带来看看。第二天辩才看过萧翼带来的二王的字帖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萧翼追问是何帖,辩才毫不犹豫地说是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萧翼见辩才上了钩,故意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怎么还会在世呢?你那幅一定是赝品。”辩才怕萧翼不相信,连忙将藏在屋梁暗槛内的《兰亭集序》拿下来给萧翼看。看后,萧翼又故意说字是假的,于是二人争论不休。
辩才自从将《兰亭集序》给萧翼看后,就干脆把它和萧翼带来的二王杂帖一起放在书桌上。一天,萧翼趁辩才外出做客,来到了辩才的房间,谎称自己将书帖遗忘在床上了,请小和尚打开门,小和尚见是经常出没在大师房的萧翼,未加思索就开了门。萧翼将《兰亭集序》和二王杂帖放进衣袋内,转身就走了。
萧翼得到了《兰亭集序》,便来到永安驿告诉驿长陵愬自己是本朝御史,有皇上的御旨,请驿长急告都督。都督齐善行接到传信,急忙前来拜见萧翼,看过御旨后便急忙派人召辩才见萧御史。辩才一见原来御史就是萧翼,惊奇不已。萧翼彬彬有礼地对辩才讲明自己是奉皇上旨意,前来取《兰亭集序》。现《兰亭集序》已到手,特来与大师道别。辩才听后,当场昏倒在地。待他醒过来时,萧翼已驱车回京城去了。
萧翼智取墨宝回到京城长安,唐太宗十分欣喜,大摆宴席招待萧翼及群臣。宴席上唐太宗当众宣布:“房玄龄荐人有功,赏锦彩千尺,萧翼加官五品,晋升为员外郎,并赏住房及金银宝器。”辩才犯欺君之罪,本应加刑,因年迈获免。唐太宗宽大为怀,还赐给他谷物三千石。辩才深感皇恩,将赐物变卖,建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层宝塔放置在永欣寺内。他因《兰亭集序》一事担惊受怕,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
至于《兰亭集序》的下落,后来成为千古谜案。很多人相信,由于唐太宗酷爱《兰亭集序》,因而在他下葬时将《兰亭集序》作为随葬宝物一同埋入了地宫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