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失
弗洛伊德,这位二十世纪的精神分析大师是怎样分析生活中的过失的呢?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当时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凡是重大的事情就要有重要的表现。而弗洛伊德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重大的事情可以借一些琐碎的事情表现出来。因此,他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口误、笔误等不经意的过失视为透视个体隐秘精神世界的一道口子,精神分析之路由此开启。
在弗洛伊德之前,语言学家梅林格和精神病学家迈尔已经设法研究过发生口误的原因(1895)。他通过大量的事例,采用纯叙述的手法,将口误分成了“倒置”“预现”“语音持续”“混合”“替代”五种。
其中最普遍且最值得注意的口误是把想要说的话说反了,这种口误可不是由于音的类同而混乱的结果。有些人认为相反的词彼此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因此在心理上有很密切的联想。弗洛伊德举了个例子,比如有一次国会议长在会议开始时说:“各位,现在法定人数已够,因此,我宣布散会。”
此外,任何与说话人有关的熟悉联想,有时也会导致口误。语言本身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切入点,需要注意文字间的类同和音值,字的联想也要加以重视。
在梅林格和迈尔研究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大胆地向前迈了一步,他指出,口误的结果本身可被看成是一种有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有内容和有意义的表示。我们过去谈论的只是错误或过失,现在看来这些过失也可能是一种正当的动作,只是它突然出现,代替了那些更为人们所期待的动作而已。
在文艺作品中,角色不经意的过失往往是意味深长的。诗人、作家常利用口误及其他过失作为文艺表现的工具。这也证明了诗人认为过失或口误是有意义的,他是故意这么做的。在诗人眼里,口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可能想用口误来表示一种深意,展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在此,弗洛伊德举出了《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例子。受困于父亲愿望束缚的鲍西娅选择丈夫必须依靠好运气让她摆脱所有她不喜欢的追求者,而心上人巴萨尼奥来到时便开始担心他选错了箱子而不能与她在一起。一方面,她想要暗示巴萨尼奥无论如何她都是他的人;另一方面,她又不愿将这深意表露出来。于是——
不要注视着我,你的眼睛把我征服了,我被分作两半,一半是你的,另一半也是你的——我想说是我自己的,既然是我的,当然也是你的,所以一切都属于你了。
请注意,前半段话鲍西娅已经出于冲动说漏嘴了,于是她只好再加上一句略显含蓄的话来掩饰。
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哪些场合适宜让角色“口胡”或是说漏嘴:人物的思想斗争越是激烈,情绪越是不稳定,ta出错的情形也就越是自然。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关键在于ta内心存在两重相互交叉乃至冲突的意向。
•过失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过失的意义即它所借以表示的“意向”,或是在心理程序中所占据的地位。
上文中提到的鲍西娅这一类口误,即使表达的意思不太明白,却都能解释为是两种不一样的说话意向彼此混合或冲突。有的是,一个意向排斥了其他意向,说话者把所要表达的话说反了;有的则是一个意向歪曲或更改了其他意向,于是造成了一种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混合字形。
因此,关于过失之谜,弗洛伊德似乎已经揭开了一些谜底。过失的发生并非没有原因,它是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两种意向同时发生,或互相干涉,导致了过失的发生,而且这个过失是有意义的。
第一种,前一种意向往往是后一种的反面、更正或补充。第二种,牵制的和被牵制的倾向之间存在联想的关系,不过在内容上是找不到这种关系的,只是牵强在一起而已。
弗洛伊德指出,牵制的意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说话者对自己这种牵制的倾向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犯错前也感觉到了这种倾向。第二类,说话者知道自己有那个牵制的倾向,但不知道这个倾向会在说错话之前就表现出来。第三类是说话者压根不承认自己有这种牵制的倾向,但我们不能仅因为说话者不承认这种倾向就忽视这个失误,毕竟在法庭上嫌疑犯也不会轻易认罪的。总之,对说话的原来倾向的压制是产生口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三类例子的区别在于压退一个意向的有效程度互不相同。
弗洛伊德并不否认那些过失的生理原因,比如由于小病、循环系统的紊乱和疲倦等发生的生理倾向;但他并不局限于此,弗洛伊德强调,它们并非过失的必要条件。即使是在完全健康和正常的情形之下,也能产生口误。身体的因素只算是补充的,只能给产生口误的特殊精神机制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遗忘、误读等过失原理也是类似的。弗洛伊德举了几个例子:忘记了还书或还债的人,肯定存在不愿意还书或不愿还债的意图;回忆与痛苦情感有关的事物就会引起痛苦,因此记忆方面便有意地排斥回忆这种事物。忘记名词和其他多种过失、遗漏和错误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避免痛苦的倾向。
无论是口误还是遗忘,还是一种过失转化为另一种过失,从中都能够看出过失的关键:并非是过失的形式和其所用方法,而是利用过失去达到目的倾向。因为主动的行为通常会伪装为一种被动的经验。
在此,弗洛伊德总结出了关于精神分析的第一个特点:精神分析的目的不但要描述心理现象并对其进行分类,还要把这些现象看成是心力争衡的结果,表示着向某一目标进行的意向,这些意向或互相结合,或互相对抗。然后分析师要对心理现象作一种动态的解释,然后再根据这个解释进行推论。
精神分析理论为何被后人称为“心理动力学理论”,答案正是在此。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经典精神分析认为,心灵就是彼此相反的冲动相互决斗和竞争的地方,如果用非动力论的名词来表达的话,那就是心灵是由相反的倾向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