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的词人也是一位经历了靖康之变的主战派,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这首《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这首词中,充满了南渡士人对于北方故土的眷恋,充满了对于金国的刻骨仇恨和永远不可磨灭的亡国之耻。
一、宁可丢官也不向金国诏书行礼的向子諲
向子諲 (1085年—1152年),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北宋末曾经出知开封府咸平县、又以直秘阁为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南宋初,曾于建炎三年(1129年)率潭州军民抵抗强大的金兵。
据宋史介绍,向子諲作平江知府的时候,金朝使者为了议和来到南宋。向子諲不肯叩拜金人的诏书,而且说自古以来没有听说和戎有这么窝囊的,结果惹恼了秦桧。
子諲以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金使议和将入境,子諲不肯拜金诏,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己和戎,未闻甚于此时,宜却勿受。”忤秦桧意,乃致仕。
南宋时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写得较为清楚,这个金朝使者是张通古:
初张通古持金人诏来经过平江府,向子諲不拜而请致仕许之。
张通古此人极其傲慢,其人原是辽国人,宋朝招募不仕,反而投了金国。其出使宋时曾经说:"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
向子諲不肯向捧着金国诏书的张通古行大礼,宁可辞去官职,秦桧立马就同意了。那一年是1139年,向子諲54岁。
为什么向子諲是如此坚定的一位抗金者呢?除了他所受到的儒家教育以外,他的家人也是一门忠烈。他的哥哥向子韶是一位唐朝猛将张巡一般的抗金烈士:
建炎二年,金人犯淮宁,子韶率诸弟城守,谕士民曰:“汝等坟墓之国,去此何之,吾与汝当死守。”时有东兵四千人,第三将岳景绶欲弃城率军民走行在,子韶不从,景绶引兵迎敌而死。
金人昼夜攻城,子韶亲擐甲胄,冒矢石,遣其弟子率赴宗泽乞援兵,未至,城陷。子韶率军民巷战,力屈为所执。
金人坐城上,欲降之,酌酒于前,左右抑令屈膝,子韶直立不动,戟手责骂,金人杀之。其弟新知唐州子褒、朝请郎子家等与阖门皆遇害,惟一子鸿六岁得存。
事闻,再赠通议大夫,官其家六人,后谥忠毅。初,金人至淮宁府,杨时闻之曰:“子韶必死矣。”盖知其素守者云。
唐朝张巡的睢阳保卫战名传青史,可惜向子韶的事迹少有人知。向子韶守淮宁城陷,巷战力屈被俘,其弟子褒、子家与自己一家老小遇害,只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幸存。宋史介绍:
向子韶,字和卿,开封人,神宗后再从侄也。
宋神宗皇后是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向子韶和向子諲是这位向皇后的再从侄,也有说是从侄的。清朝毕沅考证:
子韶,子諲兄也。《续资治通鉴》
二、向子諲酒边集
向子諲流传下来的作品诗少词多,有《酒边词》二卷, 胡寅《向芗林酒边集后序》云:
柳耆卿後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於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芗林居士步趋苏堂而哜其胾者也。观其退江北所作於後,而进江南所作於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华;酌元酒之樽,弃置醇味,非染而不色,安能及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胡寅在这里点评了两种词风,一种是柳永的“掩众制而尽其妙”,一种是苏轼“一洗绮罗香泽”的豪放之风。并且评价向子諲的词已经登入苏门之厅堂。
向子諲的词集中,江北词在第二卷,江南词在第一卷。而其在江南与江北时的风格又有不同,江北是指北宋时期,江南是指南宋以后,中间就是令宋人刻骨铭记的靖康之变。经历了这一时期的诗人李清照、李光、朱敦儒等人的文风都有转变。
三、向子諲爱国之词
1、《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諲填词,常常有几句序言,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背景。他的这首《阮郎归》写于绍兴五年(1135):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理解这首小词必须了解当时的背景。江南江北大雪纷飞,词人并没有说自己如何寒冷,而是要想易水之寒。易水歌唱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惜这里没有壮士,只有两个昏庸窝囊的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
同云出自《诗·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 ” 朱熹解释“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如此。”三关指河北的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意思是想象中的二帝被囚之地也会有雨雪吧,每次想到远方的二帝便有断肠之痛。
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唐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沓潮者, 颶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俗呼为‘海翻’。
翻天覆海也难消我们的心痛,多词派遣使者去问二帝平安,不知道他们何时能够回来呢?
大臣们纷纷喊着迎回二帝,有没有想过宋高宗赵构的想法呢?钦宗回来后,皇帝让谁当呢?其实宋徽宗已于“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 ”了。
2、《秦楼月》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据《宋史·礼志》记载 :“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 。”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
无论如何伤心、啼血,故园是永远回不去了,“乾龙”也永远回不来了。
绍兴十二年(1142年)3月,宋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可怜的宋钦宗扒着车轮,请韦贤妃转告高宗,若能回去他只要当个太乙宫主就满足了。 可惜赵构从来没有想过接回这个哥哥。14年后,宋钦宗赵桓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
3、写于北宋时期的江北词
上面两首都是向子諲《酒边集》中的江南词。和大多数词人一样,靖康以前的词作,多是风花雪月、 风格绮丽之作。这时期的词被向子諲归为江北词:
《鹧鸪天 其一 与徐师川同过叶梦授家》
小院深明别有天。花能笑语柳能眠。雪肌得酒于中暖,莲步凌波分外妍。
钗燕重,髻荷偏。两山斜叠翠连娟。朝云无限矜春态,暮雨情知更可怜。
这是常见的描写酒宴歌舞之间的词作,有花间余风。可以看作向子諲作品中的“《花间》之皂隶,柳氏之舆台”。
四、向子諲的旷达之词
胡寅评价“芗林居士步趋苏堂而哜其胾者也。”下面的这首《水调歌头 》确实有苏轼的旷达之风。其序言写到:
序:大观庚寅闰八月秋,芗林老、顾子美、江彦章、蒲庭鉴,时在诸公幕府间。从游者,洪驹父、徐师川、苏伯固父子、李商老兄弟。是夕登临,赋咏乐甚。俯仰三十九年,所存者,余与彦章耳。绍兴戊辰再闰,感时抚事,为之太息。因取旧诗中师川一二语,作是词。
大观庚寅是大观四年(1110年),向子諲25岁。三十九年以后,1149年,向子諲64岁,此时已经辞官10年。
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
东坡诗云:‘樽前点检几人非’,三十九年过去,当年一起登临之人只剩下江彦章和作者二人了。词中有感慨:"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虽然还有北望神州的遗憾,但是十几年前抗金的壮志似乎已经消磨殆尽了。
此时南宋在秦桧的主导下,已经与金国议和多年,主战派被纷纷贬谪,向子諲也只好故作旷达,“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了。
结束语
靖康之变对于南宋文人的影响刻骨铭心,也是苏轼的豪放之词演化为李纲、张元干等人的爱国豪放词,向子諲也是其中的翘楚。
结束时,用其韵填一首《阮郎归 》为习作:
故园遥望路漫漫,荒城风雪寒。江南江北万重山,人间行路难。
别离恨,总相关,梦醒落叶翻。 问君谁与报平安,衡阳无雁还。
注:对老街味道文章或诗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今日头条搜索栏,搜索老街味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