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寻找远古的感觉,我曾多次到黄帝陵祭拜,但每次都是大失所望,空空如也。
乙亥年清明,我又来到黄帝陵前,祭祀我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次不是独自前往,而是随“黄龙猎鼓”介入的。由于角度的改变,心境也处于萦绕叠幻之中。
我尽情尽兴地观看了《龙腾九洲》这个富有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类型的三秦民间龙舞、鼓舞、歌舞等内容的公祭轩辕黄帝大型广场艺术表演。整体场面,气势恢宏,粗犷豪放,壮观威武,一下子把混沌的远古与现代文明拉近了。把古代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此时此刻,我的心醉了。在黄帝陵前,这个特定的地域里;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空中,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朦朦胧胧,缥缥缈缈。“黄龙猎鼓”那种装束,那种脸谱,似乎就是黄帝当年那支擒杀蚩尤的虎豹熊狮般的强悍将士,从桥山古柏丛中呼啸而出;“黄河夔鼓”犹如夔龙戏水,浪涛沉浮,充满神韵。我默默地祈祷,祈祷上帝在这个出神如化的艺术之河里赐予我三分钟的窒息,那是再好不过了。
梦牵魂绕的黄帝陵,以神圣雄伟之势,盘亘在巍巍的桥山之巅,牵动着多少炎黄后裔的拳拳之心。“人生亦有祖,谁非炎黄孙,”各路祭祖大军,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至沓来。我随着人流踏入天然大块河卵石铺砌的不对称半圆造型入口广场。
凝神望去,宛若一条栩栩如生的鱼龙。再向北行,是沿沮河古道建造而成的印池湖,湖中筑有人工岛、巨石礁。荡漾的湖水,在阳光下泛着点点银光,颇有童话般的情趣。再现出历史上“桥山夜月”的优美景观。
一座花岗石砌成的仿古轩辕桥,横跨印池之上,显得是那样的粗犷朴实。称得上我国“近代全石第一桥”了。桥北面是花岗石条铺砌的雄伟壮观的平台广场、龙尾道。挡墙连接庙区,昭示出一种“雄伟、庄严、古朴”的圣地气势,民族之尊。
气宇轩昂的黄帝庙院和风骨凛然的轩辕塑像笼罩着的远古气息与当代文明的风流子孙燃起的崇拜香火绞织在一起,却是那样的祥和。似乎远古与当代,剪辑掉了中间那段漫长的岁月,历史并不感到遥远。天地之灵在于瞬间,好像伸手就摸到了始祖的胡须。而始祖面对着这文明的世界,这些风流的子孙,他在九霄之上定会露出笑容的。
我双手搂住古老参天的“黄帝手植柏”停了许久,仿佛五千年的文明就在眼前,我不敢说我拥抱住了历史,只是多了一份感受。
随着潮涌般的祭祖人流,沿着青石条铺砌的龙陵道拾阶而上,似乎是踏着原始的节拍,踩着轩辕的足迹攀援上升,一种民族的骄傲,无度无绊地飘逸在桥山之中,古柏掩映着龙陵道,散发出清幽的芬芳,顿感心静神宁……
当我站在庄严的祭亭之上,面对古柏丛中的黄帝陵墓,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流泪了!似乎才真正地抚摸住残忍的艺术源头了。天下万象,不管当初何等的壮丽,何等的伟大而神奇,最终都被大自然幻化为黄土,只有脚下的这方热土是永恒的。
黄帝陵正前方,屹立着一座圆锥形祭坛,这是“汉武仙台”。站在上面映入眼底的是,四周的群峰山峦,顿然涌来了,沮河古道围山环绕,似乎独立的桥山主峰像一条巨龙,呈现出拔地而起,腾空之势。这个横亘在大西北闪现着金黄色光芒的轩辕本土,形成的山水图案引人沉思,使人怀古。
蓦地,当年黄帝时代不畏强暴,穿着兽皮、树叶、衣不敝体,食不裹腹的情景就在眼前…… 在古乐祭祖的气氛中,在神奇的历史遗迹面前,我不由自主地拜倒在香火缭绕的祭亭上。
此时此刻,仿佛又走进了古代……收绪正视,又还原到多彩多姿的眼前了。在硕大无朋的脑域空间里,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只是一个神秘的瞬间,就在这个瞬间里,我得到了丰富、充实和升华。
穿过历史的遂道,回到了璀璨文明的现实。像是与刚刚走下树来的猴子同庆同乐的情趣,在脑屏幕上萦萦绕绕,飘飘逸逸……/p>
在此,我明白了。自强不息的人类,是从混沌寂寞中走来,又向进化与神奇中走去。
——————————————————————————
杨永生【笔名:尘野、九天、黄龙、绿洲、揽月、杨永升】,陕西黄龙人。作家、副研究员职称。系首届黄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首届黄龙县作家协会主席:《黄龙》杂志主编;《绿土地》文学报主编;《黄龙之窗》总编。
著有:《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民间谚语集》、《绿土地》文集、《龙乡之韵》、《风华野史》、《龙乡后土》、《开怀饮放声歌》、《龙坛长吟》《心溪流韵》等。
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西安市秦砖汉瓦研究会理事;延安市作家协会理事;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心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西安研究院研究员;黄龙县政协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