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协同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课堂时间有限,如何让孩子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希望小组有一位组长或者比较协助能力的孩子去帮助其他孩子,让这组学习能快速进入并完成任务。可是这样真的是最省时快捷的方式吗?有时我们为了追求课堂“高效”却忽视最重要的东西——教育本质是等待,是唤醒。
为什么要四人小组学习最适合?为什么小组里不能设立小组长?今天在潘老师课堂上我观察的是六人小组。在潘老师给第一个任务:生活中你听到什么声音?请在小组里说一说。这组小女孩马上让问旁边一个男孩:你先说?男孩不说话。你可以把昨天预习单拿出来读一下。男孩沉默。或者你现在闭上眼睛,仔细聆听一下,你听到什么?男孩仍然没有回应。回想一下你平时听到的声音也可以。男孩继续保持沉默。旁边同桌看不下去,我来分享一下我听到的声音吧!男孩正想说,潘老师叫停了。
通过昨天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小女孩马上分配任务:谁先说?坐着我旁边男孩说:我先说。
男孩:“我的问题是,表里明明没有蝎子,父亲为什么要欺骗“我”呢?”
女孩马上追问:那你觉得16自然段是在写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16和17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女孩追问男孩一分钟左右,完全忽视小组其他成员。潘老师刚好走到这一组,从剪短的发言中发言中,老师马上觉察到权威,潘老师马上提醒到:今天小组学习没有组长哦!
女孩说:“没有。我是在追问他这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老师走后,她继续追问男孩。一分钟后,老师叫停了。本环节他们学习任务再一次没完成。
从这个关键事件,可以很明显回应为什么学习共同体课堂小组学习不能有小组长存在。组长无形中就有一种权威,组员之间是一种不平等关系,组员完全是被牵引着走,他们学习状态是被动,思维是绑架的。
第二件关键事件,这一组是六个孩子组成的,徐闽轩、苏佳雯、陈仲徽三个孩子在小组学习积极参与状态,韦恒没有重要的发言,但是他会在小组成员发言中,会给同伴赞同和肯定的声音。而对面两个孩子,完全没有回应,也没有参与讨论学习。这就是佐藤学教授说的六个喝酒往往会有两个人落单,小组成员最佳组合四人组合或者三人组合,并且男女搭配。
所有教学底部:学生如何学会更好?这一点无比重要。以倾听为基础的学习文化,安全、安定、专注、协同、回应,学习共同体框架最认同就是对人性的认同。学习共同体就是我们课堂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