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6500年左右开始,地球文明开始产生,此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及中国文明逐渐形成,并称为“四大古文明”。在各种文化的冲击及战乱的影响下,其他三个文明已经消失了,只有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
中国文明得以统一、连续地流传,有地理、人文等的影响。其他三大古文明的灭亡都伴随着古文明国的灭亡,古巴比伦被波斯人入侵灭亡,古埃及败给罗马,古印度,最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中国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许多游牧部落入侵,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和其他三个古文明不同,“你可以在马背上赢得天下,但不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文化(语言、习俗等),相反,总是入侵者迅速地接受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份子。
一方面,中国较与世隔绝,仅受到西北方少数部落的侵略,西北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屡受威胁,难以保证文化的顺延成长,没有扎根的浅草遇到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便迫不及待地融入其中。因而中国不需与一批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其原有文化特点的民族发生冲击。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个时期都存在政权的统一。中国文明是史上唯一一个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祭祀”阶段的伟大文明,不存在政权分立,内部分裂,再加上在中国流传的各个学派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强调家族成员(兄弟、父子)、君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君为臣刚,父为子纲。这种极具力量的文化学说为政权的稳固及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一个坚固的基础,朝代更替,这类文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崇及升级,秦始皇焚书坑儒、汉王朝以孝治天下以及后来的武则天提出科举制度——在全国竞争性考试的基础上选任文官,领先了西方两千年。
最为突出的是孔夫子儒家学说,孔子对中国文化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割据混乱,急需要思想家、政治家改变状态,孔子热情并长于教育,充满智慧又不失风趣,他倡导严格的阶级主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又倡导君王必须为“贤者”,不耻下问,兼听则明;他提倡美德,总结前人的四书五经,提出世人应当诚实、正直、忠诚、仁爱。甚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早期“唯物主义”的雏形:孔子虽然承认鬼神占卜之说,但又强调了“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说,不论鬼神如何,我们不要去管,过好当下,做好自我,对未知的东西置之不理。
儒学的流传得益于历代君王的推崇,它所强调的阶级主义,劝导的顺从原则都是统治者用来稳固政权强有力的措施。此外,道家学说同样强调了顺从,但更侧重于顺从自然,对“天道”的追求至今的畅销小说里都有提及,它强调“回归自然”、“无为而治”。百家争鸣时期法家学派也成就颇深,法学强调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由法律加以约束,具有现代法治社会的思想,但它鄙弃商业及学者,抑制多元化发展,在秦朝灭亡后一蹶不起。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应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珍惜中国文化,扬长避短,使其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