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然而很多时候却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文 、编辑 | 马文梅
责编 |李乾元、李志岗
从毕业就浸淫在教育行业中,这几年越来越频繁地从许许多多家长口中听到这样一些表达:
“我们家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给他一个快乐的成长。”
“孩子不想学就算了吧。”
这些表达乍听起来往往会觉得“这个家长好有主见,好不同凡响。”
尤其与那些动辄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家长相比,这类家长还会引起我的肃然起敬。
后来经过几年的工作历练,随着我自己的成长,随着我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与对儿童教育的研究,我对这类家长也随之开始逐渐“祛魅”。
也对那些充斥在各种社交网络上、打着“爱和自由”的口号、强调要与孩子平等对话的表达开始警惕。
1、什么是快乐教育?
什么是快乐教育?
2019年,湖南卫视《歌手》冲刺夜中,刘欢接受采访时有这样一段话:
“女儿对于音乐有很强的感悟能力和很高的品鉴能力,也很有天赋,很多无调性非常先锋的爵士乐,很复杂的音程关系,她听上两遍就能唱下去”。
但最让我后悔的是,在她小时候,我和妻子相信快乐教育,没有在女儿嫌累、偷懒时适当的逼她一把,而错过了女儿学习音乐的良好时机。
其实凭刘欢的实力和地位,女儿学不学音乐都能够给孩子很好的出路。
但作为著名歌唱演员作为父母,刘欢依然感觉遗憾与后悔,孩子有天赋喜欢音乐,没有在她懈怠的时候推一把,只是因为自己相信快乐教育,放松放任了孩子的学习。
孩子会对看动画,打游戏,玩手机很喜欢,家长很多时候管教不住也会随孩子而去,更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就拿这些东西哄孩子。
这些直接的物质刺激下产生的快乐其实不叫快乐,而是快感。
如果孩子把快感当做快乐,随着快感阈值越来越高,能够给予他物质的刺激就需要越来越强烈。
近年来,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太多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吸毒、聚众打人、飙车、炫富…...
我们一一追踪过去,发现在这些不良少年的身后,无一不屹立这样一个家庭:父母疏于管教,无底线的放任、无原则的溺爱。
这种父母口中的“尊重”,逐渐演变为“遵从”,最后酿成悲剧。
在从事家庭教育之前,我是一名线下机构的英语老师,在五百强的企业从职过,也在小型国有品牌机构沉浮过。
在四年的时间里,接触了大量的家长,在这些家长身上,我得到过曾经想要追寻的各种问题的答案:
一个孩子所有的品性、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甚至成年后的在自我意识、人生目标以及婚恋上的态度,无一不和他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机构每天总是会迎来很多咨询课程的家长,大多数家长在咨询结束后,往往都会表达出一个惊人相似的一句话:“我看孩子的意思,他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算了。”
站在工作的立场上,这里面不排除家长对咨询老师sale的抵触与反抗。
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就是持这种观点:“孩子的意愿最重要,要给孩子尊重。”
我深切理解这种想法,也深切为这些被“洗脑”的家长而痛心。
这是中国现代化教育道路上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持久性超乎我们的想象。甚至谁都没有办法准确地预判。
但是我们今天探讨这个问题,并不是要苛责家长,也不试图提供一种方法论。
因为没有所谓的方法,如果这个环节中存在一个方法,那么,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必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这么迅猛,这么让绝大多数家长措手不及。
作为亲身历经教育大潮改革——“双减政策——”的我,曾经看到过拥有不同社会资源的家长,所作出的截然不同的应对之姿。
也许这个“见证”,能比较“准确”地回答我们今天的文章主题:“孩子不想学就算了吧”: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还是放弃?
2、到底是谁在鼓吹“孩子不想学就算了?”
北京中关村小学,作为国内竞争激烈,家长挤破头卖房卖产业也要把孩子送进去的学校。
而这批孩子,这批家长,已经属于拥有较好教育资源、身处一线城市。在教育孩子学习的这条道路上,“孩子不想学就算了”这样的想法,鲜少出现在这样的家长身上。
曾经一个妈妈周末带孩子的一天行程安排与消费单一度成为热点新闻,那个新闻里,这位海淀妈妈周末为孩子花费近十万,而所花费的项目大多是孩子的兴趣课程、培训课程。
很现实,也极其真实。
同样,曾经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过这样一群父母:
她们平常聊shopping,聊海淘代购,聊全球各地游玩以及吃喝买买买。
她们大多从生活优渥的家庭走出,生命的成长中绝大多数物质性的东西都能予取予求,人生平稳安顺,没有历经过太过艰辛的底层生活。
而这样的父母,当他们聊到孩子教育的时候,画风就转成了“炫耀模式”:
带孩子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游,带孩子去逛街买大牌吃遍大街小巷,甚至还有带孩子去酒吧体验人生的…
等聊到孩子学习时,出现的就是一片“哈哈哈哈”中掩盖的“不学就算”、“不强求”、“不行就私立啊国际学校什么的”……
“孩子不想学就算了,”我上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回到农村老家后,邻里亲戚聊起自己孩子上学时候,他们脱口而出这句话。
这其中的诧异、分野以及鲜明,让我们很容易就看出端倪。
“孩子不想学就算了”这句话的表达群体,在中产城市家庭和和农村家长这两个群体上,达成了一致。
到底是谁在鼓吹“孩子不想学就算了?”
蔡康永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相比于绝大多数鼓吹“快乐教育”的专家,蔡康永这样一个出身于精英阶层知识分子家庭的人,在谈及教育的时候发表的这段讨论,私以为,这是一个良心学者的肺腑之言。
站在他的立场上,他完全可以像高晓松之类的京派子弟一样鼓吹家长“孩子不想学就算了”,完全可以将自己的那套教育经验侃侃而谈。
但他并未如此,这是对广大家长的坦诚与隐晦的规劝:要在孩子幼年,尽量创造条件去接触更多的学习机会。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作为Z时代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在向上的通道越来越狭窄,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疫情后,大型巨头企业不断裁员的当下,到底要怎样提升孩子的社会竞争力,应该成为一个父母心中暗暗思忖的问题。
尤其是那些身处城市中层的家庭,在拥有资源但却相当有限,在身处竞争重心却极其不具优势的家庭,培养一个孩子,成为集全家之力而为的事情。
3、“妈,你那时候逼我一下该多好”
《家有儿女》中刘星长大后面对没有拿得出手的一技之所长的自己,他诘问母亲,得到刘梅的一句:
“小时候给你报艺术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而刘星的这段反问与回击,曾经风靡于网络,戳痛了一批家长。
在幼年孩童时期,孩子总会放弃一些事情,因为是孩子,做出这个举动太过正常。
这是一个正常孩子的天性使然,孩子就是喜欢贪玩讨厌学习的。
而在这个过程,家长的教育与引导,则是真正拉开孩子与孩子之间差距的原因。
作为孩子,ta有放弃的权利,但作为家长,如果你跟着孩子一起放弃,则是在潜意识里给孩子灌输“我可以不坚持”、“我可以放弃”、“我不喜欢就可以不学”的思维与思考惯性。
这样孩子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就无法养成长久专注一件事情、一个目标的毅力,也会放任性格里面的惰性与任性。
而一旦当重大的挑战降临自身的时候,孩子思维深处不是“我要去解决这件事情”,而会成为“这太难了,我不想搞。”
“孩子不想学就算了”,其更加深层的一面则是:父母推卸了对孩子的教养之责。
当父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无法掩盖“父母本身自己就没有自律与坚持之恒心”的这一事实。
是父母在掩饰自我身上的惰性,所有教育的背后,是酷暑寒冬的接送,是日复一日的饮食吃穿的费心,孩子每天的学习中,伴随的是父母的早起晚睡。
而一句“孩子不想学就算了”转而是将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以一种特别伟岸、极其开明的形象将父母自己的缺点连带着责任,一并抛却。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之前就听有孩子妈妈说:
我也想让他学,谁能拒绝自己孩子比别的孩子都好都优秀?不过他是真不学,我也不能因为一个学习,因为一个特长,就把孩子逼神经了吧?得不偿失啊。行了,凑合凑合以后有个学上得了,还指望他能给我买房买车是怎么的?
对孩子过于放任,导致孩子一开始叫苦,就立刻叫停。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吃一点苦,就恨不得立刻以身代之。
没有亲身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不想坚持,单纯去阻挡了孩子本该享受的成长之路,这就是对孩子另一种残忍的放弃。
曾经在《向往的生活》中,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老师在饭后与Henry刘宪华合奏了一曲。表演结束后,杨颖便问刘宪华:你小时候是被逼着学习吗?
刘宪华说:对,小时候不愿意学,被逼着,后来参加了一次比赛就喜欢上了。现在非常感谢父母。
杨颖怅然若失地说:为什么当初没有人逼我。
成年之后,当我们身处社会,接触到太多优秀的人,和他们比肩的时候,难免也会生出这样的慨叹,身价如杨颖,也一样会为自己没能拥有一个艺术的才能而慨叹。
那么,寻常如我们,更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感伤。
作为父母,在如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不逼着孩子幼年习得更多的知识与才艺。
那么到最后,孩子和大人都会后悔。孩子会说为什么当初你们不逼着我,父母也会有遗憾。
其实,虽然当时逼着孩子,确实会让孩子很辛苦,但当他跨过那个最难的时候,未来就是一片光明。
天王周杰伦钢琴弹的非常好,和郎朗等一众著名演奏家能合作,成年后的周董在谈及小时候学习钢琴的时候,直言感谢母亲——叶惠美女士。
周杰伦学音乐的十几年里,周妈妈非常的严厉,甚至于在他小时候练琴,妈妈都是拿着棍子站在他身后,就这样逼着他学了5、6年,才成就了现在的他。
“自己从4岁开始学琴,还被要求每天练2个小时,小时候非常好动、根本坐不住,特别是听到窗外其他小孩的嬉闹声,让我非常痛苦,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让自己学钢琴,而妈妈则会拿着藤条在一旁督促”
在《锋味》中他与谢霆锋详细回忆起小时候学习钢琴的情形。谢霆锋非常羡慕拥有这样高超技巧的谢霆锋:
我真的很恨我自己,很后悔,很心痛”
“每次看见你弹的时候,我就后悔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不像杰伦一样听妈妈的话?”
没有人的成功是轻松得来的,人生的路上不仅有美丽的风景,也有泥泞的沼泽,只有穿过这些,孩子们才能看到一个广阔的世界。
小时候的周杰伦学了多久的钢琴,叶惠美就跟着陪伴学习了多久。她的付出和周杰伦的付出是同等的。
是她以母亲的严厉和默默守护,陪伴着周杰伦度过了异常艰辛且枯燥的学习生涯。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即便那个未来不一定是要成为周杰伦,成为郎朗。但千万不要因为这份不一定,就变得佛系,因为这叫做“还没开始就选择放弃”。
“妈,你那时候逼我一下该多好”,别让孩子的后悔成为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