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家喵小悠曾经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那个时候,她每天和我们说的都是这个好朋友如何如何。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提到的越来越少,反而说的更多的是别的同学。我有点儿好奇,就问起这件事。喵小悠想了想,跟我说:
以前,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不觉得,后来聊得多了,发现她这个人太悲观、太消极了,你跟她说什么好的、有趣的事情,她立马会说反面的事情;你在她面前夸一个人,她立马就说那个人不好的地方;你和她说干了一件什么什么事,她总是会露出一幅不屑的神情,或是发出嗤的一声;我跟她说你在写作的事情,她竟然说“你妈妈疯了吗?”总之,她这个人实在是负能量太强了,和她在一起,我都觉得生活没意思了。
原来是这样,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了,而且这种价值观已经开始影响他们的择友标准了。
这个小女孩的家长,我不认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会是乐观、积极的人。
2.
有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
“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乐观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有益于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相反,悲观的情绪有可能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都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据美国统计数据:13岁的青少年中几乎1/3有抑郁的症状。在中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也不绝于耳。
研究人员也发现,世界上的百岁老人,往往都具备无比乐观的人生态度,乐观除了对我们身心灵的律动有长足的影响之外,更可以能让我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大小挫折而不被打败。
3.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孩子乐观品质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是基因。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比较,乐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这并不是影响孩子乐观与否的决定因素。
二是父母的语言风格。父母所具有的处世观点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首先要让自己变成具有乐观品质的人,才能培养具有乐观品质的孩子。
三是从他人那儿得到的悲观性批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方式会影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孩子会运用他所敬仰的成人的观点和态度,来评价和批评自己。比如,如果你说孩子没有舞蹈天赋,那么从此以后她将不喜欢跳舞,甚至回避这个行为。
四是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掌控感和无力感是相对的。当我们做好了一件事情,就会增加掌控感。相反,如果多次尝试都失败了,就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无力感,或者说是习得性无助。
4.
也许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有些孩子则相反。但心理学家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质,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怎样培养乐观积极的孩子呢?
首先,给孩子幸福有爱的家庭关系
心理学家对家庭问题的研究表明:孩子出了问题,通常是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
因为孩子成长中需要得到的基本安全感,来自父母关系的稳定性。如果孩子每天看到对抗、冲突的父母,他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爱的滋养。而且他很容易将父母的不和睦归因于自己不够好,造成自我价值感缺失,从而很难变得快乐,甚至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心理阳光的人,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
第二,用乐观的解释影响孩子
塞利格曼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发现,乐观的基础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也就是个人的“解释风格”。
孩子的解释风格,往往受到父母平时和孩子的说话方式的影响。比如平时批评孩子,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而切忌批评孩子的品格。因为事情是暂时的,而品格相对是永久的、不易改变的。
如果你说:“你因为玩游戏而忘记写作业,这件事令我很生气。”这就是个培养乐观小孩的解释风格。如果说“你居然贪玩到忘记做作业,对学习实在是太不上心了”,这就等于随意给孩子的品格贴了坏标签,是培养悲观小孩的解释方式。
解释风格从孩提时期开始发展,如果不去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
第三,让孩子体验更多的掌控感
塞利格曼说:“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乐观心态的大炼炉。”
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当孩子想要探索的时候,不要限制他,你只要把握安全框架就可以了。因为,孩子要经历掌控感,必须先经历失败、心情抑郁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的成功通常没有什么价值。越是阻碍他的探索,越是容易让他体验不到掌控感,反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掌控感带给我们一种对自我的认可和满意,让孩子从小体验到更多的掌控行为,对于孩子养成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
第四,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能良好与人沟通的孩子往往会更加的自信与充满活力,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快乐与支撑,也会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从多方面入手,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不过于盲和武断。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尹建莉认为: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点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长不必把这看成是问题,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
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地发展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 它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以上是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带来的启示,只有当孩子乐观自信,一切才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