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记事起,我对奶奶的印象停留在我小时候生病的那一刻。
由于家境贫穷,家里没什么零食可供小孩子享受。
只有大人偶尔赶集,心情好了,才会带一些小吃回来。
一次冬天我不幸患上重感冒,发烧病倒在床。
本是难受不已,但奶奶给我送来的一捧桂圆让我无比开心。
可想而知,这是过年接的礼。
奶奶总喜欢把逢年过节收的东西藏起来,生怕我们这些孩子偷偷翻出来吃掉。
而这些东西也是用于平时接待客人的。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都外出打工了,我和两个弟弟便留下来跟着爷爷奶奶过活。
为了读书的需要,我们一起搬迁到大姑姑家的旧房子居住。
虽然日子很是清淡,但还是藏有小幸福。
爷爷爱好土地、喜欢劳作。只要天气晴朗,便带着锄头出去了。
奶奶就留在家里打点家务,负责照料我们。
我们过的是一种计划生活。
爷爷每次赶集回来,都会盘点所用的钱,在一个小本子上列好清单。
我印象深刻的是五毛钱一个的包子,这是爷爷每次赶集必买的。
只怪当时的我很是调皮,未夺得几分宠爱。
不管我两个弟弟如何,爷爷奶奶还是会对他们疼爱有加。
我也一直厌恶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总免不了争风吃醋。
比起爷爷,我与奶奶相处的较多,但也没少挨过骂。
比如我时常偷懒,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也没能在家务这块帮很多忙。
小学的日子就这样清淡度过,让我刻骨铭心的事也屈指可数。
升初中时,我去了城里。
但爷爷奶奶仍留在乡下带我两个弟弟,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想念他们。
初次来到成里,我很不习惯。
看到花花绿绿的世界,心里满是畏惧与孤独。
想起乡下的生活,我时常情不自禁盈眶。
时常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希望他们过来陪我。
但收到的回复是:孩子,现在不行啊,我们得照顾你两个弟弟。
之后,爷爷某天抽时间来城里看望我了。停留一两天,又立马回去了。
奶奶晕车的厉害,就没能来成。
待到我上初二时,终于和爷爷奶奶“团聚”了。
但毕竟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大大小小的矛盾还是有的。
奶奶总忍不住唠叨,这是我较反感的。
我的成绩跟不上,心里很苦闷,也时不时发小脾气。
初中这一段时间,奶奶常与我卖小废品赚些零花钱。
在夏天时,就用来买绿豆冰、蛋筒。这两种也是奶奶的最爱。
奶奶对我最照顾的是我下晚自习那段时间。
每次回家经过那条漆黑的巷子时,我都胆战心惊。
开始奶奶只是不停抱怨没有路灯,后来她就索性亲自下楼到巷子口接我。
有了奶奶的等候,我不再害怕。
学习上也更有动力,因为奶奶说我们学习好就是对她最好的回馈。
奶奶是个非常怕冷的人,但为了日复一年的接我,她尽力在克服。
后来我上高中了,爷爷奶奶虽是在城里,只是家里不和谐,他们就搬到了楼下的车库里了。
慢慢的,我越发觉得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缩短了很多。
但每周能见上那么一年,便也是觉得温暖。
这时,我相对懂事了,爷爷奶奶对我的看法也有所转变。
竟不可思议的听到奶奶说:现在还是养女儿好,懂得感恩。
但在我读大学的中途,爷爷固执要搬回乡下,一是想找点活干,二是不想身边人操心。
这样一来,我与爷爷奶奶见面的机会更少了。
我不经常回家,回家再下乡的几率更少。
老家那边交通不便,没有直达的车,除非联系亲戚开小车进村。
每次都是匆匆去,匆匆回。与爷爷奶奶谈心的时间并不多。
奶奶仍然有收藏东西的习惯,待我们来看望时,便一股恼拿出来接待我们。
估计这都是老人的惯性,喜欢把珍贵的东西藏起来。
而等有些过期不能吃了又懊悔不已,嘴里不断念叨着:“哎,可惜了,可惜了。”
我最惭愧的是,每次离别时都会收奶奶塞过来的红包。
这些钱都是奶奶逢年过节收的,在乡下自己就不曾去赶集,也没用到钱。
但我想不到的是,奶奶都给我留着,希望我在学校买些好吃的。
我知道这钱是不能收的,三番五次的拒绝奶奶反而不太高兴了。
说如果不收着就是对她有意见了。
我本身不善言辞,只好顺着奶奶的意思做了。
而且这是我和奶奶的秘密,我只有和妈妈透露过。
妈妈反而赞同奶奶的做法,说老人家不需要用什么钱,逢年过节吃的用的我们都买着过去的,留着的钱不给你给谁。
妈妈的话永远是那么现实,我更不加不知如何是好。每次都是含愧收下红包。
奶奶还经常像小孩子般偷偷跟我说:别让别人知道了,不然有更多人对我有意见哩!
而我现在能对爷爷奶奶做的就是,隔段时间与他们通话,嘘寒问暖。
虽是精神层面的温暖,但他们已经心满意足。
我多么想能给他们更多物质上的温暖,这样我才会觉着高兴。
每次打电话都是一如既往的问候,我也说不出什么让他们自豪的事来。
奶奶说只要听听我的声音,就不感到孤独了。
这该是怎样一份厚重的亲情,已经深入了髓,化成了泪水。
祝爷爷奶奶永远身体安康,待我将来更好的孝顺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