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47天
原文阅读: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听到人们议论笃实诚恳就总表示推许,(这种人)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仅仅表情上显得庄重的人呢?”
启发思考:
“论笃是与”是个倒装句,跟“唯利是图”的结构一样,是赞许言论诚恳的意思。
对于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的解释是:孔子说,我们一般都赞许那种说话实在、论点不浮夸的人,然而应该更进一步分辨,说话实在、论点不浮夸的人,是真正有内在笃厚修养的君子,还是只在神色外表显得庄重的装模作样、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而已。
要装作道貌岸然,满口都是真知灼见,并不是件难事。但难就难在,如何把道理都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而且能始终如一地相信和践行。君子和色庄者最大的差别,前者难后者易;前者由内而外,后者有外无内。历史上、生活中 ,伪君子也并不罕见。文学作品中,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塑造的岳不群更是伪君子的典型代表。
这样来理解的话,孔子是提醒我们,看人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光从言谈来判断一个人。他曾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 公冶长篇》5.10),强调表里合一才是真君子。
反对夸夸其谈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学而篇》1.3)。但是,如果说话显得庄重诚恳,可是行动却跟不上、落实不了,那么这种人说得再漂亮、再好听,表现得再切实诚恳,也不可信。这里,孔子再次告诫弟子,什么才是君子的真正标准,既不要被华丽的言辞给忽悠了,也不要被貌似诚恳的表达所欺骗。
另一种主要的解释是把这一句和上一句“子张问善人之道”连在一起的。那样的话,标点和意思就都不一样了。刘宝楠说,在宋朝朱熹之前,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邢昺(bǐng)奉诏撰《论语》,他是这么解的: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张问善人之道,孔子先回答了“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后来接着思考,什么样的人是善人呢?大概这三种人算是吧?一是论笃之人,二是君子,三是神色庄重的人。刘宝楠注解说:论笃,是口无择言;君子,是身无鄙行;色庄,是不怒自威,不恶而严,远小人之道。
这种解释也能说得通。我们学习经典,一方面是努力去理解圣人与弟子对话时的本意,另一方面是可能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获得启发思考。
我们提倡笃实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既是对自身修为的要求,也是判断人的标准。但是,人性是复杂的,社会是变化的,人们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在不同的情境下言行举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表面的各种言辞之下,内心的信念是否能保持清晰明确呢?这不仅需要我们有辨察他人真伪的能力,更需要我们时时反观警醒自身,言行内外是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