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法草案2021年1月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对未成年人有性别、身体状况等歧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现代的父母,尤其是狼爸虎妈,总喜欢打孩子,认为棍棒下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却不知这种肢体暴力,体罚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并影响良好性格和人格形成。
为什么将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来立法呢?那么我们必须了解家庭暴力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一、孩子变得自卑、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时间长了,会对父母产生恐惧心里,继而不敢接近。父母不管要他做什么,他都只是乖乖的服从。在这种长期压抑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尊心受损,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中,性格比较懦弱。相反,在积极的、鼓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将成为阳光、自信的人。
二、孩子变得暴力、暴躁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一个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一个平和大度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到位的。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在孩子面前做什么,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我们观察一下那些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多少都会受到他们童年的影响。
“常挨打”的孩子,看到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打、骂,自己遇到问题时,也会下意识地用暴躁的情绪和暴力的方式去应对,从而成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不经常挨打的孩子,从小看到的是父母的平和、包容,以此为模板,也会成长为一个温和大度的人。
三、孩子没有安全感
人在生命早期是最无助的,孩子在童年时,自己的能力有限,基本的生活都要依靠父母,父母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常挨打”的孩子,对打他的家长会怀有畏惧心理,很多的事情怕对父母说,破坏了亲子关系。若家长不能耐心与其沟通,反而一味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只会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孩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有人会说了,70后、80后,不都是这么打过来的吗?不也都生活得好好的,哪有你说的这么严重。但我们忽略了这代人成长背景,信息闭塞,教育环境落后,绝大部分父母不懂教育,打是一种普遍现象。20世纪末以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呼吁其所有成员国禁止对儿童进行体罚。00后、01后,从小被呵护,细心栽培,及少被打。同时,他们都是“数字星球”的原住民,信息交流便捷。今天被打,明天可能就众人皆知,他们会想为啥别人家的父母不打人,形成一种心理落差。
“棍棒教育”除了对孩子有身体上的伤害之外,还在向孩子传递一种批评、不认可的信号,对孩子随意打骂更是在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前段时间合肥中铁国际城小区,某个“熊孩子”从楼上扔啤酒瓶,于是,家长连忙在业主群里郑重向邻居们道歉,反思自己平时没有对孩子进行高空抛物危险性的教育,同时,还晒出了打孩子的照片!
打只能让孩子产生对抗的心理。教育不好孩子是父母的失职,做为父母应该多反思自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犯了过错,应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让他们日后不去犯错。孩子是能够听得懂道理的,只是很多父母自己根本就不懂得怎么把道理跟孩子讲明白。当孩子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天,就把孩子当做成年人一样看待,以平等、互敬、互爱的方式交流,这样的孩子会教不好?
既然明白了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危害,打是肯定行不通了,那么孩子以后该怎么管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小建议:
一、制定规则
惩罚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让他记住教训,对于不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行为有畏惧之心。但必须和孩子提前约定好,没有明确的惩罚和建立规则意识,而是带有泄愤、羞辱、贬低孩子的意味,那么这种惩罚肯定是不对的。约法三章: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父母应宽容对待,着重于理解和言语引导,寻找解决办法。并借此机会约定好,如果孩子下次没有特殊缘由而明知故犯,那将要受到怎样的惩罚。
惩罚的方式可多种多样,比如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帮大人做家务等等。如果一定要选择体罚,也未尝不可,比如跑操场、俯卧撑等。
具体怎么罚,可以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孩子意识到犯错以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会产生一定的畏惧感,一般不敢轻易犯错。
这其实就是建立规则意识的过程。就算是采纳了其它惩罚方式,惩罚的细节也是一样要讲明白的。
既然双方有了君子约定,那么下次孩子如果真的犯错,父母就言出必行,不要心软,要建立底线意识。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体罚时严格遵守约定,不能同时言语侮辱。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语言暴力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并不亚于体罚,甚至很多时候是远远超过了体罚的伤害。
凶神恶煞的表情和语气,侮辱性的语言,紧张、压抑、令人恐惧的气氛,对于孩子来说这比单纯的体罚更加可怕,会造成重大的心理创伤。父母的辱骂、批评、贬低,是导致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碍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一些父母自罚的行为,也会让孩子形成严重的愧疚、自责和自我否定,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这非常容易导致安全感缺失、自卑、自罪等抑郁症核心症状,有的孩子还会效仿父母,用打自己、自残来发泄负性情绪。
父母一定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家庭中积极健康的三观,要利用言传身教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三、给予孩子尊重、信任
楚天都市报报道,重庆沙呗区一名十岁的小男孩,被举报,他“划伤”一辆奥迪车。他跟父亲解释,自己只是抓苍蝇,没碰车,更不会划伤车。父亲没过多在意,在民警协调下,赔偿3500元。但男孩很沮丧,一直闷闷不乐。民警察觉到孩子的神情后,通过大量查证,证实孩子的确是无辜的,对他未来的成长,就不会留下影阴。事关尊严的大事,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可最深的伤害,却也是最亲近。
你尊重信任孩子的同时,他们其实也是会给你正向的反馈。
当一个人被无条件信任的时候,她的内心就会变得愈发强大,不论做什么都像拥有了双倍的力量;而当一个人不被信任的时候,内心安全感就会缺失,就能摧毁他的一切。
孩子的思维其实是很简单的,他们往往是跟着大人的思维在走。
你不尊重他,把他当坏人看待,他就真的会往你印象中的样子靠近,但当你给予了他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他也会为了这份尊重和信任去不断地努力,以回馈你的尊重。
董进宇博士在《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提到:人的自尊心就像人的脊梁柱,一个人要活的,就必须抬头挺胸。其实孩子也不例外,建立起一堵保护的墙,而这堵墙就是他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底气和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