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我是很失败的样子?

知乎有一个高赞的问答:

问:人生三大未解之谜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是头疼为什么要医脚?

第二是为什么优秀的总是别人家的孩子?

第三是为什么好的都是别人家的工作?

怎么解释呢?

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幸存者偏差”来解释。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是指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之后的信息,而产生的结果。

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简单来说就是当取得信息的渠道,仅仅来自于幸存者的时候,此信息就很可能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

甚至是相反的现象。

大多数人们只看到了少数成功的例子,看到别人家好的一面,却忽略了那些不幸落魄的人和“沉默的大多数”。

除了刚刚提到的幸存者偏差,还有一点被忽略了:你看到的都只是对方想让你看到的。

很多事情都只有自己才知道,不会跟他人分享。

你觉得你周围的人都光鲜亮丽,好像就自己很迷茫,那你好好想一想,你在外人面前会展现自己一无是处的样子吗?

知道这一点,你就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以前你会想:为什么被裁员的会是我?

我们的身份认同很大一部分是和自己的工作绑定的。

突然间被裁,导致这种身份认同突然之间被人强行一把扯走。

我们会陷入一种过分的自我怀疑,觉得裁员就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出了问题。

失落,愤怒,羞辱,迷茫夹杂在一起的感觉,像是当众被人扯了衣服一样。

但事实,并非如此。

裁员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和时代环境的变化理智地分开来看。

如果一直沉浸在这种负面的想法中,不仅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反而还会耽误未来我们重新找工作的信心。

与其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惶恐中,不如借这个时机,重新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角色和工作能力。

有时候你也会觉得别人的工作都进展的很顺利,只有自己却总是失败。

却不知道,几乎所有成功的职业转型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准备和尝试。

如果你今天突然意识到这个赛道不适合自己,限制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明天就辞职转型…

这种转型成功的例子极少,因为它同时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逆天的机遇,或者家里有矿。

所以职场转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什么时候去做这件事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耐心地观察、分析目前这个职业。

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

它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有没有让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还有人意识到了自己需要转型,于是就去报了很多课,比如MBA。

当然这可以是一个选择,但如果以你目前的薪资水平无法承担十几万的学费,或者你不想一下子投入这么多的金钱成本。

其实我们可以在正常的工作中去反思,去复盘,去建立关系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经验和知识。

而且,谁说转型就一定得换赛道或者辞职呢?

如果你在当前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并且还未到天花板,可以考虑。

是不是可以去讲课呀?

是不是要写公众号建立一下个人品牌?

是不是要去把你的经验变成知识体系,去分享给别人。

不管是哪一个,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做这些事儿是为什么,很多时候,路是走出来的。

近两年的事情就已经说明了,有时候事情不见得就会根据你原来规划的那个样子发展。

即便最后呈现出的结果不是你原来规划的样子,那你原来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不白做。

总之不要遇到问题就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觉得自己不行。

不要看他人时带着滤镜,

看自己时又极其苛刻,

要坚信自己是幸运的,会有好事发生在你身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