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早晨还没起床,就听到外面响起一阵阵的鞭炮声。
我闭着眼继续懒在床上,等我起来时,已经是十点多钟了。
在隔壁卧室里睡觉的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上班去了,学校今天正式开学。
也不知道学校为啥非得让老师们今天上班。以往的元宵节都休息。晚开学一天不是更好吗?早上就已经听到零星的鞭炮声,人的心就跑到外面大街上了。今天广场有大型的社戏活动,人们都想出去看耍龙灯、踩高跷,谁还有心思上班呀。
元宵社戏活动表演,把城市主要的几个街道都占用了,到十二点钟的时候,外面一片敲锣打鼓的声音。市民都出门逛街、看表演。
家里就剩我一个人。去年的元宵节,我挤到街上看了社戏节目表演,今天的元宵节,因为闺蜜约了我中午吃饭,所以就不去看热闹了。
今天闺蜜邀请吃饭,她让我把去年认识的那个小李子叫上。我提前几天给她打了电话,告诉了她吃饭的地点,但是她住在新城区,对老城区吃饭的这个地方不熟,所以,我要提前赶到这个烤包子店,然后给她发定位。
吃饭的店离我家不远,骑自行车,走直线距离,过两个红绿灯就到了。闺蜜已经提前到达。我站在店外,对准大门拍了照,发了定位给小李,她说她从家里出来了。
这个烤包子店,名气挺大,虽然位置不在市中心,但是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本地人大都知道这个地方。我和家人经常来这里吃饭。
这个店是少数民族餐厅,上下两层。烤包子最出名,皮薄、个大,羊肉鲜美。当然还有其它的民族风味的食物。
这个店离我闺蜜家最近,前不久,我俩还在这里吃过饭。我们一边喝茶,一边等着朋友小李。
闺蜜没见过小李,我是去年夏天在开发区学习时认识了小李。小李大概比我小七八岁,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去年七月份,正是最热的季节,为了考自治区棉花检验方面的信息员证,我们集中在开发区一个酒店里培训、考试。
这个酒店位置比较偏远,出行很不方便。来学习的一百多人,大部分都是自己开车来的。我和小李每天坐公交,下车后,还得走一段路,才能到达酒店。
我们上课时就坐一起,下课了一起走。天气热有时候中午不想回家,我们就在附近吃个饭,回酒店大厅里休息。一来二去,我俩就熟络起来。
小李在轧花厂干了多年,工作经验丰富,有棉检证,这次又学了信息员证。我从来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培训时她坐在我旁边,不懂我就问她,最后考试,我俩也顺利过关拿到证书。从那以后,我俩再没有见过面,但是,在微信上聊过天。
去年十一月,我闺蜜承包轧花厂,我就去她那里工作。工作中遇到不少的问题,我直接咨询小李,她耐心地多次通过视频帮我解决了问题。我和闺蜜回来以后,为了表示感谢,想请她吃个饭。前几天,我俩商量就定在今天请她。
今天是元宵节,也算是年,闺蜜正好休息。所以,三个人可以聚一聚。
我在十二点半左右给小李子打了电话,她说老城主路刚解封,她在人民广场那里。不知道为啥,也没有出租车,也没有等到公交车,她只好走路过来。这一等就是一个半小时,闺蜜点的烤羊排,烤包子、羊肉馄饨都凉了。
小李子走了几条街,终于拦上了一辆出租车,在一点半钟赶过来了。
羊肉凉了就没法吃,我们让服务生把我们的食物重新加热,三个人都脱了羽绒服,坐着一边聊天,一边喝茶。
过一会儿,漂亮的女服务员端上来热腾腾的烤包子,砂锅里的馄饨散发着香味,一大盘烤羊排也上来了,看着颜色就很有食欲。我们直接上手,大快朵颐。
聊着天才知道,小李的女儿二十岁了,在外面上学。她离异多年,一个人把女儿养大,还真不容易。她的前夫是医生,由于两人性格不合,在女儿很小时就分开了。她今年五十岁,退休了。
她是个健谈的人,性格活泼,与她在一起聊天很放松。我的闺蜜与她话更多,俩人似乎找到知己了。因为她们都是干棉花加工的,所以话很投机。我在边上时不时插上一句。
今天小李穿了一件大红色的羽绒服,皮肤也比去年夏天我见的时候白了。左手腕上戴着银手镯,涂了红指甲,打扮的挺精神。
我问:“你三十多岁离婚,那时怎么不找个人搭伙过?”
她说:“害怕别人对我女儿不好,不敢找。”
.......
做母亲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天下的母亲都一样。因为没有依靠,所以小李子退休了,还要找一份工作,说是赚钱养活女儿和自己。为母则钢,一切靠自己。
我的闺蜜也退休几年了,我让她今年不要再那么辛苦地去轧花厂工作了,她说他儿子还没有成家,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我听了,心里既心疼又感动。作为母亲,她们虽然很平凡,但是也很伟大。
元宵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家家都要吃元宵。今晚回家煮元宵,团团圆圆家庭暖。希望所有的朋友们,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