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包括我周围的一些爸爸妈妈,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自觉中就按我们的想法引导孩子,如果认为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说、来做,就会给他建议、提要求、评判、抱怨,甚至发展为吼叫。但结果表明这往往无效,而我们仍会坚持这样做,继续落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
怎么做才能打破这个循环?
在心理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流派: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用小狗、老鼠等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用这些研究结果来指导人的行为发展过程,进而解释学习。其核心就是给动物一个刺激,附加一个强化物,来强化刺激引起的反应,建立刺激—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保证最终取消强化物之后,仍能够保持这种关联。
以行为主义来指导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就会将孩子的成长在不自觉中等同于驯兽。父母的地位等同于驯兽师,处于主导地位,决定通过什么强化物,来强化孩子和期待行为之间的关联。最终的结果是将孩子训练成一个会做特定工作的工具。显然,孩子如果接受这种教育,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情境,因为我们已经无法像100年前那样,预知社会所需的行为。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每个人的发展和成长都要符合自己的特点,因此无法有一个统一、通用的刺激——反应关联。建构主义强调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意义建构的结果。该理论强调建构过程中人际协作,更强调孩子的主动性。每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没有固定的、预设的结果,因人而异是非常自然的。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就会将孩子当成一颗种子,哪怕是处于最严酷的环境中,他都有自己成长的强烈动机和能力。而我们无法精确预设种子最终长成的样子,但我们可以像园丁一样,打理好孩子成长的土地,保证土地的养分,保证种子成长所需的阳光和雨露。
如何成为一个园丁,而不是驯兽师?我们可以先从“闭嘴”开始。
在五种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闭嘴”。
1.想说“不”的时候,
在我们长大过程中,我们的父母由于害怕我们受到伤害、害怕我们会失败、会受到挫折等等原因,和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样不行、这样不好、你不能这么做。并且由于“不”这个字发音尤为简单,可以不需要过多解释,因此在我们的语言中“不”特别容易被说出来。
在很多时候没有必要这么着急拒绝孩子,我们可以信任自己的孩子,因为他就像一颗种子,具有自己成长的资源,且具有强烈的成长动机。我们在要说“不”的时候,先问自己“为什么不”。
所有的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多想想事情的正面是什么。在很多时候,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就无需说“不”。
当然,还可以和孩子共同探索,找出更多的选择和方法,让孩子知道事情总是有办法,而且不止一个。
2.想吼叫的时候
吼叫是全世界爸爸妈妈们特别容易做出的行为,因为他们感觉吼叫会“有效”。你可以自己试着记录一下你的吼叫,主要记录:
(1)吼叫的时间;
(2)引起你吼叫的事件;
(3)吼叫时你的反应;
(4)吼叫时孩子的反应;
(5)产生的后果。
记录一周的时间,我们会发现吼叫除了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外,几乎没有任何正向影响。
这个记录本身就具有治疗的效果,当你真实地记录你的吼叫之后,你会发现你的吼叫会逐渐减少。
当然,还有一个即效的办法,参着下面动作做:
(1)闭嘴并攥紧拳头;
(2)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
(3)在心里面从1——10默数十个数字。
停止吼叫,你就已经获得了第一个成功。
3.想主动给建议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做任何事情、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之后的结果。
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决策和行动与我们的期待是存在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时我们就会说你应该这样、你必须那样等等,直接给出建议。
这是我们不信任孩子、不愿意让孩子承担风险的直接表现。
要避免直接给出建议,我们需要相信如下假设:
(1)每个孩子做出决策都有自己的依据;
(2)信任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3)即使结果表明孩子错了,这个错误也能促进孩子更快成长。
如果孩子没有寻求你的帮助,就不要着急给他建议,不要平白剥夺他成长的机会。
4.想给出答案的时候
2000年以后,由于芬兰十五岁学生在阅读、科学、解决问题和数学能力评估中的领先地位,世界经济论坛多次将芬兰教育评定为全球第一。
芬兰取得这个成绩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老师在学生问问题的时候从来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方向,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探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会一直陪着孩子成长。孩子会问我们很多问题,上学前,会问为什么会有人?人从哪里来的?恐龙从哪里来的?地球多大?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海洋?为什么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上学后,还会问我们一些功课的问题。
孩子问的很多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常识,非常容易回答。但这个时候我们要打住,不用着急告诉孩子答案。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问“你认为呢”、“你怎么想”等问题让他自己找出答案。
当前世界唯一保持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个“变化”的世界更需要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人形百科全书。
当你“闭嘴”,鼓励孩子自己探索、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更有利于让孩子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5.想评判抱怨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写完作业时,我们很容易给他一个标签,“你学习总是不努力”、“不用心”;当一个题目讲了好几次,孩子仍然做错了时,我们就又会给他一个标签,“不长脑子”、“不长记性”、“不认真”。
当孩子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探究现象背后的问题、原因,寻求解决方案。但这个过程需要花费我们的精力和时间,与之相比,做一个价值判断或贴标签更容易。
我们的评判和抱怨会给孩子产生压力,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体系,从而影响孩子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形成,最终会造成孩子焦虑情绪、回避人格、成瘾性人格等。因此,当我们想要评判、抱怨的时候,先闭嘴。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让孩子多想、多说,将孩子成长的控制权还给孩子,闭上我们的嘴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