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爆发了新冠疫情,大批公司要求居家办公,随后企业裁员节省开支以应对危机,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职业危机。
2年过去了,2022年3月上海封控,5月北京封控爆发疫情,这场疫情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疫情下,所有人的生活受到巨大影响。
企业订单减少,老板们很焦虑,很多公司面临生死存亡。收入提升不上去,只能从节流上做文章,众多企业再次大批量裁员。
职场人面临更加严峻的求职环境,企业放出的招聘岗位更少,岗位的竞争更加激烈。2022年金三银四招聘季消失了,求职者的求职周期普遍被拉长至1-2个月,行业待遇在下降。
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财务危机。之前看到抖音某个失业访谈,一个在大厂工作多年的妈妈毫无征兆被裁员,她的家庭每个月有5万多的房贷要还,被裁员后,家庭的现金流瞬间就断掉了。以前给女儿买玩具从不犹豫的她,现在只能非常愧疚对女儿说,妈妈没钱给你买玩具了。
每一个失业人员背后都是一个面临财务危机的家庭。后疫情时代,应该如何守护我们脆弱的安全感?
节制消费,加强储蓄
疫情这三年,很多家庭面临财务危机,节流成为立竿见影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疫情前,年长的父母常常看不惯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奉劝年轻人在能挣钱的年纪多储蓄,但收效甚微。疫情下,失业、待业接踵而至,家庭收入骤减,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央视财经新媒体联合《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推出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年轻人的消费态度开始趋于理性和有度。55.8%的年轻人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生活必需品,40.2%的年轻人选择少买点、买好点,39.6%的年轻人认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
《财经》记者调查,采访的多位90后表示,疫情让他们意识到了存款的极端重要性,享受类消费已经丧失了吸引力。
调整家庭投资策略
高薪工作会给人营造一种错觉,我们很容易将时代红利、行业红利误判为个人可持续的赚钱能力。
类似上文中提到的大厂失业妈妈,很多北京高薪职工家庭在疫情前进行了积极的房产投资,一个家庭背负2套、甚至3套房屋贷款。激进的投资行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这场疫情让很多中产家庭财务风险隐患得以提前显现。
“手有余粮,心中不慌”。经历疫情,更多家庭将重新调整家庭投资策略,缩减家庭债务杠杆。开始重视现金储备和理财,在保障现金流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产,进行性价比最大的投资。
优化收入结构,提升工资外收入
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开始意识到单一工资收入的风险。在失业、职业竞争焦虑下,副业成为最近几年的热门词汇。探索副业收入、睡后收入,反哺主业的同时提升个人生存技能、增加收入。
但是,需要警惕避免掉入副业“陷阱”。市场上充斥了大量“7天声音变现”、“写作一个月月入过万”的课程,低价试听课后是动辄几千的正式课。还需要警惕有一些副业是纯用时间换取金钱,占用人的大量精力,因为副业的微薄收入影响到主业就不理智了。
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感,但是安全感只能由自己建立,接纳并正视疫情带来的焦虑情绪,积极应对,可能是唯一提升自身安全感的方法。
我们期待,人类战胜疫情的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