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九月份举行校园艺术节,高一同学承担古诗文诵读任务。18个班级,两两结合,我带5班7班的语文课,这两班顺理成章成为一组。
经过与两班课代表协商,我确定三个诵读篇目:《离骚》《蜀道难》《满江红》。三首诗歌都是爱国主题,和国庆节主旋律一致,且具浪漫主义风格,适合学生集体诵读。
02
我设计三个乐章,作为诵读整体思路。第一乐章:爱国理想篇——屈原《离骚》;第二乐章:建功立业篇——李白《蜀道难》;第三乐章:气壮山河篇——岳飞《满江红》。
晚上回家,我把三个乐章及诵读内容制成幻灯片,发到班级语文QQ群。王可同学最先看到,她说:“老师的思路设计得真好!”我说:“那你就替大家写个串词吧!”王可回复“同意”。
王可说到做到,第二天早自习,居然拿来打印的串词。三段文字好,紧扣诗歌题旨,简明精准,长短合适。她说是昨晚赶写的,她爸爸稍做修改,就打印出来了。
我的诵读思路,还有王可的串词,同学都认可,办公室的老师也说好。
03
要流畅准确地背会三首诗词,这是首要任务。同学们把诗词先抄写一遍,我纠正字音,标注节奏、重音和停顿。扫清文字障碍后,再让他们记背,同桌互查,组长督查,通过不同方式,强化诵读的效果。
5班课代表刘媛媛说:诵读内容太多,超过时间了,应该精减一下。我也有同感,内容一多,现场气势就弱。课代表们再筛选,只留下《离骚》第一段、《蜀道难》第一段、《满江红》全文,加上五段串词,正好10分钟时间。
一切准备就绪,就利用早晚自习,课代表组织诵读,一周之内,同学们都背会了。
04
接下来的排练,还有细节和花样,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自主管理就是好,这是我参与诵读活动的感受。
一号宿舍楼的台阶长,正好容纳80多人,就成了两班的领地。7班王怡萱、何文豪工作认真,有热情,是热心人,很快就排了队伍,明确了具体要求。
根据诵读的环节设置,领诵要6人,每班三人。5班的段帅、乔丽娟、董明全;7班的王怡萱、何文豪、王可,都是学生毛遂自荐、班主任精挑细选的。
按照编排的程序,三组领诵依次上场。其中《蜀道难》有一段舞蹈,伴舞同学有石晓月,王娟,张海兰,方泽婷,卢莹,王少琦。开校都一月了,真没发现,咱两班的女同学真有才,他们的舞蹈动作到位,配合巧妙,舞台效果好。
经过几天排练,又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是他们想办法一一解决:
何文豪说:诵读要感情充沛,再加点鼓声,就更有气势了。
王怡萱说:可以重复部分内容,每一乐章强调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一强化,感情更加激烈,表演效果更好。
刘媛媛说:加个手势,运用体态语言,舞台上就有了动感。
王可同学又添加了结束语,这是对三个乐章的总结,也是主旨情感的升华。她从民族的爱国情怀,到新时代的沧桑巨变,最后反复诵读“厉害了,我的国”,达到了诵读表演的高潮。
大家边练边改,疏漏就少了,过渡自然和谐了。赛前的彩排,领导很满意。
05
9月28日晚8点,在学校露天舞台,古诗文诵读比赛开始,我们团队第三个上场。
期待的时刻到来了,偏偏忙中出错。大家还没站好,幕布就拉开了,领诵话筒没打开,班主任后台干着急,忙前忙后找话筒。
好在有惊无险,《离骚》开场有些沉闷,没有气势;慢慢地《蜀道难》开始了,伴舞出场了,声音也洪亮了;到《满江红》时,音乐高亢而感情强烈,领诵效果明显。三个乐章,自然地衔接,“厉害了,我的国”反复三次,这声音传到校园每个角落。
比赛结果,5班7班组合,获得第二名。这成功来之不易,赢得阵阵掌声,也是值得庆贺的事。
06
历时三周的诵读比赛,我的经验和体会很多,主要归纳三点:
首先,教师指导要到位,思路要完整清晰。三个乐章,学生心中有框架,准备就有的放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强化了舞台效果。
其次,要放手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脑子灵活,新事物接受快。那些配乐、舞蹈、串场的内容,只要老师放手,他们有的是办法。
第三,舞台表演细节多,要做细做实做好。这次的纰漏,就是没有考虑到场地、音响等因素,排练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发挥出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