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过于愉悦了会贪乐子,过于悲伤了会逃避,而我的大多数时间是不悲不喜的,又总是很忙,所以好久没写文章了。
从大年初一封闭开始,我总想写写心情,又总是很逃避,毕竟这个疫情是揪着人心的,感觉心被团在一起,舒展不开,就没发写半个文字。
想来生活就是这样,过着过着就习惯了,适应了就能萌发出一些想法。这段时间的生活归纳为几个“关于”吧。
一 关于疫情
人类怎么也没想到,小小的病毒会带来这么大的危害,看着新闻里倒下的病人和医生,真的觉得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然而,再看看那些穿着防护服,带着口罩,满脸勒出血痕的医护人员,又觉得生命是强劲的,正是这样的一些把职责融入了生命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和莹在看这些画面时总是止不住流泪,小小的她也会说“我不要当律师了,我长大了去当医生。”孩子爸爸更是主动申请去社区当志愿者,他给别人家送菜送生活用品,开心得回来给我们说他在外面的见闻。
这次疫情真的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生在华夏之家是何等幸运。看到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奔波买口罩,看到国外同胞买了机票的座位上一包包的救援物资,怎能不感动?外国人感叹:中国,到底是个怎样的民族啊!?这次疫情给出了答案。
二 关于打卡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但不会很远,一群人走可能走得慢一些,但会走得很远。有人很排斥打卡这事,觉得是为了完成任务。是呀,一次一次的任务完成不就有收获了吗。
我觉得打卡这事让我们的居家学习能有计划,有坚持,有成果。隔离没多久,我们觉得该给孩子们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老吴当天就在钉钉建了一个诗词背诵打卡群。两个三年级的孩子,两个幼儿园的孩子构成了一个打卡群。每天孩子们都背诗,小的一两首,大的孩子两三首,偶尔还发练字做题的内容。坚持了30天了,这样算来,真的是有收获不少呢。要是一个孩子背的话估计一周都很难坚持。孩子们就是看看姐姐哥哥的视频,看看弟弟妹妹的视频,互相影响着坚持了下来呢。
还有朱老师建的舞蹈打卡群,每天坚持舞蹈基本功的练习已成了常规,到今天已坚持了34天,若没有这个组织,基本功早都退化了,这也是打卡的好处。
还有我自己的学生们,每天打卡读书,已读完了《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小打卡里每天20分钟的朗读,就这么坚持下来的。背古诗文也是一样,每天坚持,我每每看到他们背书的视频就在想,有收获真好!
这样看来,一个集体的影响力和打卡的约束力真的是有效果的,居家的自律不是嘴上说出来的,真正做起来又真的很难天天如一日坚持,而打卡这事算是帮了大忙。
三 关于一本书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俞说她在慢慢地细读《傅雷家书》很有感触,我那时也在慢慢地读着以前走马观花读过的《文化苦旅》。
我读的很慢,或一个人在客厅里大声朗读,或安静地一字一句品味,真的觉得余秋雨是了不起的文化人。快一个月了才读完一本书,但落在心底的感觉厚了些。
随作者的文字,我去了都江堰,去了喀什,读着的时候,我是有些悔恨的。因工作原因喀什我是去了很多回的,但我对喀什的印象停在美食美景的层次,从未想过这座古老的城市身上的厚重文化气息。有些遗憾,就更加想再去一趟神秘塔什库尔干。而提到都江堰就更觉浅薄了,十年前去都江堰时,全然不知“拜水”“问道”之事,全然不知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更不知道教文化再此的天人合一。
跟随着作者,我被敦煌莫高窟文化的被毁而心惊而心痛,对苏轼在黄州的人生改变而感慨,对天一阁藏书楼的贡献和遭遇而震惊,对宁古塔这个在宫斗剧常提到的地方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山西人走西口的商业奇迹有了了解,对热河避暑山庄承载见证的清王朝的盛衰荣辱理出了一条线,对世界文明古文化拓宽了一点视野,还产生了去尼泊尔旅游一趟的想法,对余先生说的文化之痛有了丝毫的感触。
这本书是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再过十年,再读此书恐有会有不同的感觉吧。
居家,静下心细读慢品一本书也是好的。
四 关于西南联大
此前对西南联大的好奇,完全是因为教书的过程中,发现汪曾祺,杨振宁,邓稼先,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胡适,沈从文等人都与西南联大有关系。1937年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搬迁到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大,从此的八年间这个地方在炮火纷飞中涌出了这么多杰出的人物,真的好奇。
居家时,姗姗介绍了《西南联大》这个纪录片,共五集,我带着莹莹一起看,总算过了瘾,也总算明白,那八年为什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此中华民族虽处于深重灾难中,而希望之所在也。
我之所以热爱这个纪录片,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那个时代如此,现如今,我们被疫情所困,也是如此,我们常常被一线的英雄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就是因为,他们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这个冬天悄然过了,三月的阳光已照进窗内,透过楼宇可以看见蓝得晃眼的天,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