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曾一度认为读网络小说的那些人才会用阅读类APP,大学时候开始接触掌阅,慢慢变成了它的深度用户,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读的书多是在掌阅上读的,后来转战微信读书,最近比较关注蜗牛读书。在这想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两款应用,一点点小思考,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微信读书是微信社交链条里的一环,具有微信的气质,更像是一个连接你我的实用性读书工具。同时也像微信一样,具有较强的去中心化特征,采用扁平化连接方式。我被微信读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强大的社交属性:有一段时间不断有微信好友向我赠送图书,这也是我开始使用微信读书的一个小原因;另外在微信读书上互相关注的,多是你的微信好友,而首页的读书推荐也只是推荐你关注的人最近在看什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将你的微信好友筛选了一遍,在你的熟人社交圈中构建了一个读书圈,在这样的圈子里,一方面你很自如,另一方面更具有针对性。然后在这样的圈子里构建排行榜,荣誉称号,点赞功能,引入竞争和养成机制,让你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微信读书通过在读书过程中的划线、评论功能为陌生人社交留下了入口,你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人在书中某处的评论,给他点赞、评论他、或直接关注他,并通过私信进一步交流 。另外微信读书采用较为传统的图书购买方式,并对部分图书采用买一赠一的形式,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一定的社交性创新。并且通过读书时长换书币的形式驱动更多在平台上停留,并逐渐养成在平台上读书的习惯。
蜗牛读书似乎战略上就是要与微信读书进行差异化竞争,采用中心化的方式,主打领读人方式,通过大牛推荐的方式向读者推荐较为有质量的图书。社交属性若,更加关注所读图书的品质,将读书这件事聚焦在个人身上,强调自我的提升。另外一个很大创新在于商业模式,采用购买读书时长以后,全平台图书畅读的形式。私以为这样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双刃剑:好的方面是,它是一个驱动读书的方式,购买时长分为1天1元,当然一次购买7天以上会有一些优惠,对于读者来说,既然购买了一定时长,当然是读越多的书,越能值回票价;不好的一方面是,这种方式相当于是借书的性质,所以读书时长又变成了一种限制,使得读书这件事变的没那么自由,一定程度上给用户造成紧迫感。还有一个较为有意思的的创新是,蜗牛读书取消了多数读书类应用采用的书架形式,而是采用了书桌的形式来展示你最近在读图书,并且强制要求你书桌上只能放置三本图书。这样的设置,我大胆的猜测可能是出于提醒或是让读者养成专注的习惯,另一方面可能三本书也更切合其“书桌“的概念。还值得一说的就是网易系产品通常体现出的品质感,其分类界面与传统图书分类方式不同,略显逼格。当然蜗牛读书也有每天赠送一个小时读书时长的活动,但对于我这样的用户,一个小时,其实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其实微信读书像是一个好友向你推荐的一家书店,而蜗牛读书更像是有专业导读的付费借阅图书馆。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设定啊!微信读书将社交因素很好的融入到买书读书的过程中,而蜗牛读书却另辟蹊径,将当前快要消失的一种线下图书馆形式转化成产品,并为其添加更多的品质属性。这样的设定,让我想到了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蜗牛读书会不会像网易云音乐一样依仗口碑效应,赢得大波的死忠用户呢?现在我是看到了一些潜质,但又不敢断言。当然,两者现在都存在的问题就是图书不全,没有强化个性化推荐。图书不全的问题可能关乎版权问题,需要用户多一点耐心等待。关于个性化推荐,我想多说一点,当看到两个平台都没有个性化推荐时,我考虑是不是我想多了,个性化推荐到底有没有必要?微信读书有关注的人最近在看什么图书,蜗牛读书主推领读人,每个领读人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这两者是否已经满足了各自平台的用户的推荐需求呢?还是有其他原因?这个问题有机会可以好好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