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有先天眩晕的症状,不能开车,谈恋爱也受到影响, “自觉婚姻无望,但内心渴望美好婚姻和成功的事业......内心不甘,执念较深......只有放下执念,与自己妥协,放下欲望,遁入空门,才能避免被欲望和执念折磨的痛苦。想问如何放下对婚姻的希望和想要成功的事业心,学习什么样的典籍,如何修行,才能更好的放下执念和欲望,更好地遁入空门。”
之前的回答:
问:人生遇到无法克服的门槛,如何放下内心的执念,放下世间的欲望,遁入空门?
(也不是一点不可取)
回来读到我前面的回答,实在受不了我这副苦口婆心、婆婆妈妈又小心翼翼的德性。
现在重新说一遍,你听好了。
1、我无法告诉你,你应当珍惜生活、生活还是很美好的这种屁话,毕竟眩晕的不是我,我在另一条平行线上承载着我的人生,而你承载着你的,我被噼里啪啦、拳打脚踢(精神上)的时候,我会希望别人来理解一下,看到我的“苦难”,看到我的“艰难”,我希望被理解,事实上,我希望被爱,以这个原始形象的我,不那么好、不那么健康的我,被爱。
然后我发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平行线上,TA只能看到TA的世界,我无法让任何人先于我爱上我——以我期待的方式。
然后现在,哎呀,总算是千辛万苦吧,噼里啪啦地,我爱上了自己。真爱真爱,这个爱的过程还在进展中,还在探索中,如同爱上另一个人那样,观察着,好奇着,试探着,拥抱着,勇敢地爱上这个人本来的样子。
我相信你所承担的对于我来说同样艰难,但,这就是生命的脚本。这里可以对脚本骂骂脏话,但这就是生命的脚本。所以,我作为在另一条平行线上路过你的人,朝你的方向指了指,你背后有金子。
我没有资格让你笑纳什么,但我想,好歹我一层一层把自己剖得啥也不剩时,看到了礼物,承认了这是礼物,承认了,这生命真T吗爽,所以,我只能指指,做一个无意冒犯的邀请,邀请你再看看,你的生命存在礼物。
但除了你,除了生命自己,没人能先于你看到。
2、我必须提醒你,一个心怀热爱、充满渴望与向往的人,遁入空门是不现实的。这里的“遁入空门”即进入“(看似)无欲无求”的状态,这相当于静止耶,我们的本来就是静止的,而创造的本质是流动、万变,你的渴望、热爱和向往就是你本来的样子。
于是我们把“遁入空门”的概念升华一下:
不是无欲无求,而是敢欲敢求,敢失敢得,敢于随波逐流、享受造化,生命看似涌动,实际尊重本质——空——的生命状态。
我猜你说的“遁入空门”与其说“无欲无求”,不如说能更健康和有建设性地“享用你之道”,只是现在的你面对心中热烈的渴望却总是碰壁时,似乎当前的问题就成了先解决这个“渴望”。
我明白挣扎在渴望与现实之间有多难受。
但你仔细品品,寻求解决这个渴望难道不是外求吗?像要把自己剪断似的。
你的问题不是出在你有渴望却因现实情况得不到,而是出在你内部所认同的现实就是那个(这里参考第一次回答)你必须符合某种标准才可以拥有、被爱的意识领域。你一直在这个世界打转,这是你相信的,并渴求融入的世界。
你有没有想过,世界太TM大了,你看到的那点太TM小了。
你有没有想过,那不是你的世界,你有更广阔、更充满爱、更扩展的世界在等着你,而这个世界得在你学习爱自己、爱上自己的时候,才会被你看到。
3、我为什么会在原先的回答中给那种什么“到空门去看一看、感受几天”的建议?是建议你去确认一下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我们被设计出不同脚本,就是为了在这不同的脚本中体验自己、体验爱自己,地球呢,难度比较高。你的难度就很高。对造化来说,在这种脚本当中体验到自己、体验到爱自己,就更非凡。
如果你真的跑去干什么“放下欲望”、“遁入没门”的事,估计内心会更憋屈,因为那不是生命想要的。所以我才会在当初的回答中,建议你去get一点新经验,即你一直以来认同和看到的世界以外的世界,包括那个你幻想中的“空门”也算提供新经验的地方,去看一看,撞一撞,其实也就是让你内心顽固的认知松动一下。
这个建议呢,多少有点刻板,如果你了解到建议背后的动机和原理,你完全可以创造自己的方式去遇见和碰撞“新的经验”,以及拥有不同世界观、自我认知的新世界。
以上回答总结为一句,你要做的不是向外,而是向内,不是你那个切割欲望的向内,而是认识更深刻和真实自己的向内。
你得回来负全责。
你不得不做这个动作,因为你已经在这里了。
文字首发于知乎“潮鸟”,再次编辑后发表于(公)啊呀是爱啊
“啊呀是爱啊”是一本书、一杯咖啡、一趟行走、一场探索、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
一种生活。
分享提问与解答的意义在于,你以为这是他人的问题、他人的困扰,你以为他在远方,然而,他就在这里,他是另一个我,另一个你。
解答的意义在于,我以答案提供者身份出现,实际是答案获得者。
从未远离,一贯如是。
——潮鸟.啊呀是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