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起,终于又拿起《给教师的建议》聆听苏霍姆林斯基——一代大师的教诲。读着读完“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说实话大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去哪里了?”
我们临时不谈什么特殊现象,两年中我不停地问我的同事们:“为什么幼儿时期原本经常问爱好问为什么的我们的孩子们,为什么进入中小学不久就不再积极地问问题了?”是的,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年龄差异的的确确是客观规律,这些决定了我们的学生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应该讲究衔接艺术。
比如,家庭里的孩子(0-3岁)和幼儿园的孩子(4—6岁),现在随着父母年龄年轻化学历高文凭化的提高,幼儿园教师水平的提升,我们已经摈弃了原来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倡健康、科学、游戏化的理念助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意识。也就是说小学入学前的孩子们是处在“大自然,游戏,美,幻想并缥缈的环境中的”,进入小学就马上从事严肃刻苦的脑力劳动——创造性的习惯真的是一种挑战。
“度的把握”真的太难,家长、教师、社会,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都疑惑,迁就孩子降低要求教师不好操作,家长同志们也不干,社会成立学校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来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等)也不允许这样做。因为我们都明白:“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渐渐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怎么办?没有办法,现在的学校制度“活在当下”,只能是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农村,你得先过领导和群众这几关。力所能及的就是一方面养成习惯和课堂上课多多结合,打个时间差把“真正的上课时间”按比例渐渐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生活,不至于每天精疲力尽;另一方面改进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读识字课本,画圈圈和杠杠,学写字母,自编和解答应用题”——也就是我说的听说读练演诵唱形式多样化。教师备课上课授课,竭尽全力把单调的学习活动代替为创造性的兴趣活动。真变观念,变得有效变得入“学生的心”知行合一。
还有的教师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对待孩子不必这么软弱更不必可怜学生,有的家长也是。表现为一种极端老师多多布置作业家长配合高压“严师出高徒”;相反的那就是另一种极端,也是极少数教师少布置作业甚至是一律没有作业家长听之任之。出现什么现象?作业少的学生在家无所事事,作业多的不堪重负往往也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后最终作业成为家长的作业老师的作业,求之不得。家长找家教求教师求邻居求专家......
正如当今的速食文化物流发展“食品快递”——代买代做代送一条龙服务直接“送饭上门”“送饭上桌”(饿了么?蜂鸟?轻松饮食等等)。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要是偶尔工作需要业务忙碌仍是特殊姑且不论,但是看看现在的“小青年们”吧,劳动教育分明十分缺乏。不仅缺少了获得一定劳动技巧的和技能的机会,缺少了道德教育,而且失去了一个广阔的丰富的展现想象提高审美提升生活情趣的平台。就相当于中小学生失去了劳动教育的智慧形成过程。
生活是生活的教师。家长,教师、亲人们,我们应该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学生我们的孩子们的学习”。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去哪里了?我们一起主观找找原因吧!找不到就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