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合群,我们不知耗费了多少时间。殊不知恰恰是孤独让人变得出众,而非合群。
现代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抱团和融入,过度社交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己的可支配时间、金钱、生命被浪费,尤其是时间。
享受孤独。适度脱离群体,学会和自己相处。孤独是可贵的,在这样没有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这段时光怎样度过,是一种莫大的“自由”。
在每天有限的自由的时空中,如果可以做到“自律”,有计划、有节制、自我激励,也就可以带来“效率”,成就那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成就了自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学会的,还是和自己相处的能力。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
成熟就是理解孤独,接受孤独,享受孤独。蒋勋说:“当我们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消灭孤独时,是最孤独的时候。”
人只有在跟自己对话时,才能自我反思。笛卡尔说:“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
所以说,我们需要孤独。“自省的孤独胜过一切鼓励。”
一个人的时候,所有原子都是自己的,所有表情都是出自本能,所有举动都是宠幸自己的放纵。和别人在一起,我们总处于社会状态。
只有在独处中,我们才接近自然状态,孤独,开放了我们自身的端口。
让我们有了与自己联接的机会,当我们不用被迫与他人对话,我们才有了时间与自己对话。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孤独是一种最本质最昂贵的自由。因为拥有孤独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周国平说: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外来的印象才能被我们消化,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我们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
世界是一个硕大无比的食物拼盘。我们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大吃大喝,却忘记了花费时间来消化吸收。而孤独是世界上最好的消化工具,所以,没有什么能比孤独更滋养一个人了。能够孤独的人,才能万物皆备于我。
刘若英和钟石结婚后,幸福得光芒万丈。很多人问刘若英家庭幸福的秘诀,她说:我们都保有孤独的自由。刘若英和钟石在家设置了两个书房,分别是房子对角线最长距离的两端。
进家门后,一个往右走一个往左走。表面上看,他俩似乎不够恩爱,实际上这爱极为聪明。刘若英说:“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
没有一种爱能替代孤独的意义。爱可以抚慰孤独,但不能消除孤独。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真正的爱,就是让彼此保有孤独的自由。
因为保有你,所以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任何领域,只要你深潜进去,就会与他人之间形成隔阂或差距。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理应懂得你,一个人最应该争取的懂得来自于自己。“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成长,就是先学会与孤独相处。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无人理解,他也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因为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最好的作品都来自于孤独。宁远在《远远的村庄》中说:“孤独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孤独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正是孤独,让我们区别于他人。你够优秀吗?请先问问自己:你够孤独吗?
“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这句话总让人热泪盈眶,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正是孤独让我们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啊,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最高级的自律,即是享受孤独。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有一段话:“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有很多人,因为害怕别人说他孤僻才去社交,才去牺牲自己的独立精神与真实意愿,让自己出现在声色犬马的群体狂欢中,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不合群”的时间去重塑真正的自我。
社交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外在价值,但孤独却能塑造一个人的内在价值。
叔本华:“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
人生就像在打俄罗斯方块,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
平庸的人,选取热闹来填补生命,超拔的人,以孤独来成就自己,达到生命的饱满。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这个世界,一些人赢在了不像别人,一些人输在了不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