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未完”终嗟叹

“海棠无香,鲥鱼有刺,红楼未完”,这人生的三件憾事给世人留下太多的话语场域。“海棠”和“鲥鱼”从物性本源看,它们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而“红楼”则关涉到大书奇书《红楼梦》,与社会学、人文学等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联系。“未完”,直观而言就是就创作者本人从构思到成品,二者不是完全叠合,而是有了“残缺”。(据相关学者考证,曹雪芹最初的构思是108回,终因种种原因只完成了80回。从作品的完整性看,它是残缺的。)正因为“未完”,才给后世文人学者留下太多畅想,甚至意象的时空,诸如《红楼梦续》《红楼梦后传》《红楼梦补》等。不可否认,正是有了这些“天马行空”和“奇思妙想”的“臆传”才催生了“红学”的热闹。当然,这里的“未完”更有超出原著之外的话语研讨的开放场域。作为三大显学——敦煌学、甲骨学、红学——之一,自《红楼梦》进入读者的视野,围绕作品展开的话语讨论就未曾消停过,由此衍生出来的“考证派”、“索隐派”、“评论派”等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言说《红楼梦》的热度。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简单的十四个字可能放大了《红楼梦》在整个文化经典中的地位,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书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关于《红楼梦》话题的探讨,官方和民间、专业与业余、国内与国外……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关注点,随之就有了不一样的透视内容。《红楼梦》在读者心目中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真可谓“一千个读者,一千部《红楼梦》”。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简单地涉及三个主体:创作者、读者和研究者。当作者完成作品,自己的使命就算结束。至于作品到底怎么样,只能交给读者和研究者评判。而读者和研究者对作品的定性,除了取决于自己的审美取向,更应该以主流文化的价值为标准。如果完全局限于个体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走向歧途。不管是原著,还是围绕原著进行研究催生出的“二次产品”,要成为经典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文化熔炉的淬炼。“经典咏流传”,简单五个字,揭示了称得上经典的作品应该突破时空的局限,伴随文化和文明的河流径流不息,以其独有的意蕴滋养国民的精魂。

由蔡元培先生所著的《石头记索隐》、王国维先生所著的《红楼梦评论》和高语罕所写的《红楼梦宝藏六讲》合编的“中国学术文化名著书库”中的一本书,其从三个视角为读者奉献了一道“红学大餐”。其中,蔡元培先生的作品分“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和“石头记索隐”两个部分,从“索隐”的视角探寻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因寄所托;王国维先生的评论分五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之美术上之价值、《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和余论,从人生与美术、红楼精神、美术上价值和伦理学价值的层面进行评论;而高语罕先生则从“一面镜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附”、“王熙凤”、“几个奇女子”、“两个老太婆——贾母与刘姥姥”和“红楼梦的宝藏”六个角度针对《红楼梦》中的相关话题,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讲解”。把三位先生围绕《红楼梦》选择各自关注的角度研究所得所著的作品联系起来看,内容涉及《红楼梦》创作的动因、作品的学术价值、作品中细微处的探寻等问题。不论是从宏观上审视作品,还是从微观处品味细节,都为读者认识和了解《红楼梦》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石头记索隐》是蔡先生围绕《红楼梦》创作的“因寄所托”进行的探索所写的一篇长文。“《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从该文开篇之语可知,蔡先生认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以清朝康熙王朝为“本事”,用“隐讳”的曲笔“吊明揭清”的政治小说。文章以此为写作点,作者引经据典,把作品中作者认为有所“隐”的内容作为“探索”的依据,旁征博引史料加以印证。文章正是按照“是什么到为什么”的逻辑思路展开,以冀读者信服。“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言之,言拾汉人唾余也。”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引《东华录》中的相关论言加以佐证。“所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增删本书,则‘吊明’之义也,本书有《红楼梦曲》以此。书中序事托为‘石头’所记,故名《石头记》,其实因金陵亦曰石头城而名之。余国柱被参,以其在江宁置产营利,与协理宁国府历劫返金陵同意也。又曰《情僧录》及《风月宝鉴》者,或就表面命名,或以‘情’字影‘清’字,又以古人有‘清风明月’语,以‘风月’影‘明清’,亦未可知也。”从罗列书中的几处内容看,蔡先生针对《红楼梦》“索隐”的内容可谓事无巨细,既有书名的“影射”,也有“本事”的“影射”,还有作品中很多细节的“影射”,作者在文学表达与政治寄托之间找准结合点加以探索,无疑丰富了《红楼梦》的意蕴。一家之言,有理有据,学术的争论无须较真。蔡先生的观点尽管与曹雪芹的“大旨谈情”有所忤背,但是从蔡先生援引的大量确凿的史料文献中,读者还是能够了解到“红楼”以外的“轶事”。

蔡先生对《红楼梦》的“索隐”,专注于对表象故事背后“史实”的挖掘。尽管为许多红学家所不解,但是却打开了一扇再认识《红楼梦》的窗子。而王国维先生的“评论”,更多聚焦于《红楼梦》内隐价值的评价。与蔡先生关注《红楼梦》的视角不同,王先生是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红楼梦》内隐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伦理学价值和生命价值等。“文学即人学”,《红楼梦》作为文学巨著,曹雪芹以“文学”表达为基点,寄寓自己对生命、人生等问题的思考。——这是王国维先生“评论”《红楼梦》的哲学基点。在此基础上,王先生分五章就作品的意蕴进行精辟的分析评价。在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中,作者从“人生”与“美术”的高度对《红楼梦》蕴含的“生命意义”和“美术价值”进行哲学思考。“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饱含哲思的语言揭示出普世性的人生诉求——求生而恶忧患劳苦。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个体生命都渴望活出人生的尊严,而非苟延残喘;而趋利避害本能的作用,个体生命都希望远离灾难与痛苦。“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外而欲宫室。”赋予生命,渴望好好活着,这样对生活就投注了情感与意图,按照王先生的看法,这就是“欲望”。在欲望的驱动下,人们为了满足就无法停下疾驰的脚步。但是,理想的欲求与现实不可能达成“和解”,这无形之中就给个体生命带来痛苦。“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痛苦,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很显然,这些在书写“贵族家庭、青春生命和尘世人生挽歌”的《红楼梦》中都得以生动地诠释。(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