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托尔斯泰海洋般广阔的文学巨著,还没有哪一位女性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光彩照人。她的高贵典雅、善良热情、丰富敏感、自然真诚,以及声音的甜美圆润,神态的半娇半嗔,眼睛的光芒四射,体态的婀娜性感,风韵的令人心醉,这一切,都达到了女性美的巅峰。
为了塑造这个上流社会的美女形象,托尔斯泰把他生命中遇到的最美丽的女人--玛丽亚从记忆宝库中挖掘出来。玛丽亚是普希金和俄罗斯第一美人冈察洛娃的女儿,她有着雪白的肌肤,高贵的风度,优雅的气质,晶莹的眼眸,黑色的长发像翻滚着浪花的瀑布。托尔斯泰在图拉的一个舞会上邂逅了美丽动人的玛丽亚,大为惊艳,于是潜心研究了她细微的特点,将她的外貌、风度和气质搬到了心爱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身上。
托尔斯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安娜.卡列尼娜和她的悲情人生,字里行间不吝对这位独特女性的赞美与倾慕。许多读者因此认为作家对安娜的人生态度是支持与同情多于谴责与批判。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他却选用了《圣经》中的这句话作为卷首题词: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对此,他曾非常明确地告诉友人他想用这句话表达的思想:“人们所做的坏事都有其痛苦的结果,这不来自于人,而来自于上帝。安娜.卡列尼娜就亲身体验了这一点。”
很显然,托尔斯泰在理性上否定了安娜.卡列尼娜和她的人生之路。
出走--为了一个男人的‘’爱情‘’
有人说是以卡列宁为代表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虚伪、自私、残忍将安娜.卡列尼娜逼入绝境。事实上,无论是丈夫的自私冷漠还是交际圈的残酷无情,安娜在踏出家门与他人私奔的那一刻,就已了然如胸。对于家庭而言,安娜无疑是个罪人,婚内出轨还有了私生女,丈夫大度地宽恕之后又公然与情人出走。这样的狗血剧情即使拿到今天也为世俗所不容,更何况是两个世纪之前的上流阶层?
家庭、地位、儿子、名声,她情愿放弃,她之所以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走上一条崎岖的未知之路,就是为了“爱情”,一个男人的“爱情”。
一颗心遇到一颗心?
安娜不仅外表有着无与伦比、令人心醉的美丽,内心更有一个热烈丰富、超凡脱俗而又诗意盎然的世界。她内在的丰富、深沉、独特、美好需要一个同样丰富、深沉、独特、美好的灵魂来发掘、欣赏、珍惜。那么,这样的灵魂她遇到了吗?
法国著名影星苏菲.玛素在被问到是否因为美丽而收获更多的爱情时,有一番非常睿智的回答:“爱是一颗心遇到一颗心,而不是一张脸遇到一张脸。”
让我们来读读伏伦斯基的“心”。
伏伦斯基,作为一个风流倜傥的上流显贵,初期对安娜付出的情感不可谓不真挚。为了她,他不惜放弃功名,甚至不惜放弃母亲的财产,为了她,他蔑视世俗舆论,为了她,他毅然与她私奔到欧洲,甚至,为了她中途的悔过,他不惜开枪自杀!
然而,在男女关系中,像伏伦斯基这类男人热衷的更多的是狩猎的激情,他的幸福指数取决于狩猎道路的艰辛程度。如果把安娜比作一只美丽的麋鹿,伏伦斯基堪称一名高超的猎手。那些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叠嶂迷津--位高权重的丈夫,乖巧可人的儿子,冷酷无情的世俗,与其说是障碍,不如说是激发狩猎者兴致与豪情的兴奋剂。一旦猎物捕获,迷障解除,闪电般的颤栗狂喜过后,在这个吸食了过多兴奋剂的猎人内心深处,徒留的是莫名的失落与空虚。
蜜月期一过,在安娜一次醋性发作之后,伏伦斯基就曾有这样的一段心理独白:
“他曾几次三番对自己说,她的爱情对他真是幸福;可是她爱他,就像那种把爱情看成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幸福的女人所能爱的那样,而他现在比起从莫斯科一路跟踪她来的时候,离开幸福却要远多了。当时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幸福,但幸福在前头;现在呢,他觉得最幸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她已经完全不像他最初看见她时那样诱人了。无论精神上,肉体上,她都不如从前了......他望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不得不说,对于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而言,安娜的价值仅仅在于她外表的美艳,他远未触摸到安娜那颗深沉的心......安娜的爱情世界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所能承受之重。相对于他的轻,她的情感份量太重,重的让他难以自由地呼吸......
如果仅仅把女人看做一朵没有灵魂的花,并且迟早是“一朵被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那么随着激情的结束,‘’这朵花‘’被无情地丢弃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聪明的安娜痛苦地预见到了这一点。这才有了她一次次地貌似无事生非地“找茬”和质疑。
从得到满足以后伏伦斯基对待爱情的态度中也佐证了爱在这个男人心中的流逝:
当安娜得知丈夫又一次拒绝了离婚申请时,她恼火地对遮遮掩掩的情人说:“明确不在乎形式,在乎爱情!”
而这个男人作何反应呢?
“天哪,又是爱情!”他皱着眉头想。
爱情,在安娜内心重如生命,而在这个男人心中已轻如敝屣。
爱的幻灭--安娜之死
安娜,这个可怜的、柔弱的、遍体鳞伤的猎物,当她矛盾重重地抛夫弃子,背负起人间所有的冷眼和骂名,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猎手怀抱的时候,她渴望的是更多的理解、怜爱和温情。她得到了吗?
从他的日趋冷漠的眼神中,她读到的是后悔、厌倦、嘲讽、疏远。她窥视到了情人最隐蔽的内心世界--“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满足他的虚荣心......他从我身上得到了一切能得到的东西,如今再也不需要我了。他把我看作包袱,但又竭力装作没有忘恩负义......他爱我,但爱得怎么样?热情冷却了”,然而出于道义,尤其两人已经有了一个私生女,又在上流社会闹出那么大动静,“他知道,他同她的关系却是再也割不断了”。对他而言,责任远大于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徘徊在死亡边缘时已经绝望地感受到了爱的幻灭:
“我在爱情上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他却越来越冷淡,这就是我们分手的原因。真是无可奈何。我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我要求他也更多地为我献身。他却越来越疏远我。我们结合前心心相印,难舍难分;结合后却分道扬镳,各奔西东......要是他并不爱我,只是出于责任心才对我曲意温存,却没有我渴望的爱情,那就比仇恨更坏一千倍!事情就是这样。他早就不爱我了。爱情一结束,仇恨就开始。”她甚至想到了“我们投身尘世就是为了相互仇恨,折磨自己,折磨别人......到处都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
最后一刻,“她看清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的,我很烦恼,但天赋理智就是为了摆脱烦恼;因此一定要摆脱。既然再没有什么可看,既然什么都叫人讨厌,为什么不把蜡烛灭掉呢?......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
当她站在擦身而过的火车旁时,终于明白了她应该怎么办--“那里,倒在正中心,我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
“死现在是促使他恢复对她的爱情、惩罚他、让她心里的恶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胜利的唯一手段。”
失去才知拥有的珍贵。安娜要以生命为赌注让频临死亡的爱情涅磐重生。这是是卑微的一赌,绝望的一搏,卑微绝望到甘愿身心俱碎!
或许是出于悲悯,托尔斯泰不忍让他的女神被情人彻底地抛弃,所以安排了伏伦斯基在安娜自杀之后痛不欲生、甘心求死的情节。安娜之死,确实一度刺激情人死灰复燃了对她的感情--当然,书本与现实有着巨大差距--安娜的结局在现实原型中远比这个残酷,她的死并未能挽留住情人那远去的脚步。毕竟,活着都留不住爱,何况死去!
安娜的原型取自于托尔斯泰邻村的安娜.斯捷潘诺夫娜.彼洛戈娃。她曾是一个地主的情妇,后来地主移情于女管家而将她无情地抛弃,在和情夫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她投身到火车车轮之下,躯体被轧成两半截。托尔斯泰曾骑马亲临现场,那血肉模糊的惨烈景象令作家深受震动。后来作家不但让自己的女主人公以彼洛戈娃的自杀方式了结一生,而且还把彼洛戈娃的名字--安娜用在了女主人公身上。
爱恨无常--谁是你的惊涛骇浪
龙应台说过这样一段话: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他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毋庸置疑,伏伦斯基最初对安娜是有着相当深刻的爱情的。然而,爱情,首先是由两个相配的灵魂凝结的花朵,其次,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爱情之花,需要在风雨中成长。爱恨无常,不能壮大成长,则必日渐消亡。
伏伦斯基也曾和安娜并肩立在意大利的船头,浅酌低唱两岸风光。奈何在重回俄罗斯上流社会以后,在惊涛骇浪里挣扎的却只有安娜孤独的身影。伏伦斯基轻松地放开了爱人那在绝望中痉挛求救的双手,潇洒地游弋于上流世界的灯红酒绿之中。
安娜需要应付的最险恶的惊涛骇浪,不是丈夫的仇恨,不是儿子的疏离,不是社会的冷酷......是情人那双熄灭了爱情火焰的眼睛。
她以为她可以用她在尘世中所拥有的一切--家庭、儿子、地位、名声来交换爱情,伟大而神圣的爱情。可是爱情,却像高高悬挂在天边的那道彩虹,光芒万丈地点燃了雨后的苍穹,倏尔消散地无影无踪......
虚幻的爱情魅影--将安娜推下人生站台的真凶
是谁将可怜的安娜.卡列尼娜推下了人生的站台?
往深层次探究,既非卡列宁的虚伪,也非上流社会的无情,甚至不是情人渐行渐远的背影......
是她疯狂追逐的“爱情”,那团人造的虚幻的魅影。
杜拉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所有的爱情都是爱渐渐消失的旅程。”--如果我们偏要把爱情定义为永恒,那就毋宁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爱情。
荣格的心理学也认为,“美不是存在,美是消失。如果春天的花一直盛开,它并不构成美的要件。”--爱也是。
爱情,“就像一层晨雾,我们只能从远处看到它,一旦走近,它就消失不见了”,或许它竟“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如果一味痴迷于这稍纵即逝、海市蜃楼般的脆弱情感,甚至不惜以道德、人伦和亲情作为交换,那就无异于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或者付出肯定和真实交换否定和虚幻。
生活中不乏有像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这一类的女人,也有男人,平凡宁静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死气沉沉,总有蠢蠢欲动的蓬勃生机压抑在心,一旦遇到伏伦斯基或罗道尔夫这样善于扇风点火的人,虚幻的爱情魅影就会喷薄出熊熊的火焰,直至把自己、把亲人烧成灰烬。
‘’爱情‘’魅影--这‘水中月,镜中花’,总是游荡在偏离理性轨道的地方,闪耀着并不存在的永恒的幸福幻象,诱惑着天真的安娜.卡列尼娜们激情澎湃,最终飞蛾扑火--扑倒在人生的站台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