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老百姓争吃袁崇焕的肉,是傻了吗?是集体无意识!
上篇我们说完法国大革命,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例子,公元1630年,明朝将领袁崇焕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被大明皇帝处以凌迟之刑,行刑那天刽子手一刀刀割下袁崇焕的肉,沿途的百姓竞相购买,买到了就直接生吃下去,接下去刽子手就把内脏也切下来买了,这一代忠臣良将到最后就只剩下一颗头颅,这事也成了史书上常常被提起来的千古遗恨!我们在这不分析袁崇焕的冤情,来分析吃肉的场面,老百姓都知道,袁崇焕那时是保卫大明王朝的最后一面屏障,就被敌人一个反间计,朝廷就判定了他背叛国家和人民,问题是为什么老百姓在争相购买他的肉的时候,忘记了正是王崇焕的存在才使清兵近20年来不能入关,大家肯定也都很疑惑,为什么会去吃他的肉呢?但这确实是历史上的史实!
乌合之众里说,“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境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的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意思就是当年的老百姓在暴躁的情况下,早就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
群体是情绪的放大器,如何引导,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袁崇焕在乌合之众这本书出来之前早已去世200多年了,他是看不到了,但是我们后来的人可以吸取经验教训,趋利避害,我们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
之前说的都是反面的例子,勒庞的观点也都是消极的,但是后来有人研究就发现了,群体并不是肯定比个人素质低劣,有时候也可以反过来,比如勒庞就观察到了,当年的巴黎市民冲进了监狱杀死了大量的僧侣和贵族,但是却把从死者身上找到的钱包钻石等等贵重物品全都交到了会议桌上,而不是揣进兜里,这个矩律是不是极强呢?还有就是1789年,法国的贵族一时激情澎湃,一起决定放弃了自己贵族所享有的特权,大家设想一下,写如果是私下进行讨论的话,估计没有一个人愿意放弃,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勒庞说的,“群体是情绪的放大器”,如果引导得当,个个都是活雷锋,但是如果被人利用往无节操无下限的方向带的话,那么到最后就真的会无节操无下限的给你看了,勒庞注意到了这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他是这么说的,“今天关注政府的意见已经成为报社和政府的第一要务,他们需要在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的情况下知道一个事件,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因为没有任何事情比群众的想法更为多变”。意思就是群体的情绪是很善变的,一下一个样,如何引导那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要想在群体中不被忽悠,秘诀就是少受点教育”。那么谁可以引导群体,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群众领袖呢?勒庞是这么写的,“但凡能成就大事的领袖,他的品质不是要博学多识,而是必须要具备强大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他足以征服一切,群体因为扩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只会被极端情感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在公共场所讲的东西明明空洞无物,只要有那样的语气就行了吧!早在100多年前勒庞就知道了,而且在此后还不断被人应用验证,比如那个让德国人如痴如醉的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你现在可能在想是不是被谁忽悠了,那要怎么预防,怎么样才能保证自己在群体中还保持自己应有的智商 呢?答案就是,少受点教育!
勒庞说的是,少受点应试教育,多点独立思考的能力。
勒庞认为,通常人们觉得教育能使人们大大改变,他会万无一失的改造自己,改造成平等的人。但是实际上,教育并不会使人更道德,也不会使他们更幸福,甚至害处远大于好处。当时法国的教育现状是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够使劲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是重来派不上用场的,受教育对他来说那就是背书和服从,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又怎么能有真正的独立思想?怎么可能不成为乌合之众当中的一员呢?其实说了半天勒庞反对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这种机械的应试教育,他说“生活当中取得成功你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教科书是有用的参考工具,但是长期把它放在脑子里,他却没有任何的用处”。这段话放眼现在的中国,是不是感觉就是这样呢?当然,即便教育得当,也不见得能够摆脱困局,因为乌合之众这本书也说了,“某些观念的爆发并付出行动,看起来十分突然,然而是一种表面结果,他的背后肯定能够找到一种延续良久的准备性力量”。历史要改变的时候,个人是阻挡不了的,但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个人就能够更加坚定与坦然,不当乌合之众,而做出正确的个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