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多维度定律,是指任何一件事的完成,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任何完美的作品,都绝非靠一个因素和维度实现。
虽然这其中必然有一两项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最直观和凸显的那部分,却忽略了隐性的和次要的部分。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个书法的巅峰。
《兰亭序》书写背景是怎样的呢?
在书法界流传着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据说: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一觞一咏间,畅叙着自己的幽情。情已畅叙,人已微醺。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
毕竟是酒后所作,难免有错,上面涂改了多次,于是他就想着既然要为诗集作序,那得正式一些,重新抄写一份无错版交给好友吧。
于是王羲之提笔抄写起来,可是怎么总觉得不对劲,写不出昨晚的感觉,写了几张,都没有昨晚所写的好。王羲之非常喜欢昨晚所作,最终还是用心抄写了一份无错版交了差,昨晚的原作就留下来作为私藏了。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后人的临摹本。
这个故事且不讨论其真实性,但就这种情况,我在写作中也有类似的体会,当我在一个情境和灵感到来时写作,往往能一气呵成,而且超越了平时水准。可是当我不小心忘了保存,再按照旧有思路和回忆写时,似乎怎么也写不出原文的气韵。
同样的人 ,同样的水平,但心情,环境不同,结果就会差异很大。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想当然的把很多事情成功与否归结为最主要的一两项因素。比如,勤奋和方法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勤奋了,方法对了,就一定能成功。也许你的心情和态度才是其中的暗藏催化剂。
在世界上有大量的运动员,在冠军诞生的每个团队,有很多是同一位教练,他们在做着相同的动作,他们一样的勤奋,他们都采用最优秀的训练方法。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冠军。如果你说冠军是因为比其他人更勤奋,但事实上往往有比冠军更勤奋的仍然连续多年无法获得冠军。
在同班同学的学习过程中,其实你也会发现这一现象。那些学习最好的同学,未必是最勤奋的人,但他们多半是相对较勤奋的。
我想说明的道理是:勤奋是先决条件,但这不是决定人们成功的唯一条件,还有很多维度因素,甚至有的因素是我们无法察觉的。
在现实中,众多的广告传达,会让人们陷入单一条件决定的误区。那是因为商家为了让你确认他的产品和你想要的结果具有唯一关联性,使得你更愿意掏钱购买。
比如:化妆品=美丽,美白牙膏=牙齿美白,瘦身茶=减肥,喝某个核桃=补脑。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陷入了这种单一条件决定的误区和假想的结果。
你用了某化妆品就一定美丽了吗?美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试想假如你一边用着美白护肤化妆品,一边在熬夜,经常吃麻辣烫,嘴里时不时冒出脏话。你觉得你会美丽吗?相反,你不用那些化妆品,但是你注意保健,睡眠,按摩脸部,你注意修身和素养,即使你素颜朝天,你也一样能获得超乎寻常的美丽。
你喝某个核桃,喝了就能补脑吗?
核桃补脑没错,但他为什么不建议你直接吃核桃呢?岂不是更补脑。当然商家不会这样做,否则他的几个核桃又卖给谁呢?不仅如此,如果你以为只是吃核桃就能让人补脑聪明也是大错特错的。试想你只是吃核桃却不学习,恐怕你吃几吨核桃也不会比别人聪明。
另外,再谈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没有错,但人们习惯于把某件重要的果报归咎于一两件事或某一件事。而且往往武断牵强,实际这都违背了事情本身的原理。虽然我们是为了教育大家向善,但如果你所述说的是不合理的牵强,大家反而不信了。因果同样是多维度的,不是单一某一个因素决定的。当然其中必有主因和次因,需要明辨。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独立存在,孤立于这个世界。近到呼吸,小到你掉下一根头发,都不是一个维度,一个单一元素决定的。
出行,你遇到某个熟人,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他不出行,你遇不到。你走路,她开车,你也可能遇不到。你今天心情若不好,不想出门,也遇不到。一秒钟的相遇,其实有数种因素汇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看清事物本质的规律,就会被凸显的事件所遮蔽,我们也就无法更全面的判断和衡量一件事的优劣与对错。
所以,记得每件事情的背后都是多维度,多元因素组成,才能避免偏执于错误的认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