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本,眼前闪现的不是张居正伟岸的身躯,精神充沛的面庞,俊美整洁的胡须,不苟言笑的举止,而是殚精竭虑的疲惫,小心谨慎的思虑,为国库银两担忧的愁闷,为体恤百姓处治国事时不惜得罪众多官员绅士的决心与坚毅。张居正,从小被被誉为神童,后少年得志,在官场中隐忍多年,终于在四十八岁的时候进入了当时权利(作为人臣)的最高中心,这也是为实现他的改革理想的第一步。
张居正在改革中,大刀阔斧的斩断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为救世,为百姓,为朝廷,为大明,唯独没有为自己。他难道不知道他得罪了百分之八十的当朝官员以及皇亲国戚吗?他不知道改革后的他将会被人记恨吗?他不知道他的代价有多大吗?他知道,他太知道了,作为当时的内阁首辅,普天之下最聪明的一小嘬人中的一员,他当然知道他的改革会给他带来多大的祸害,但是他不怕,他不但不怕也不屑于为自己准备退路。他伟大的理想不会因为自己的害怕而被搁置一旁,他不会像他的前任们那样,碌碌无为,他决心干一番事业,做出一些成就。他在改革中料到了愤怒者们的力量,但是他不畏惧,从他刊载在当时的邸报上的一些信就能看出来,他的用意也是为了让天下的官员都知道他矢志改革的决心。
“二十年前,不谷曾有一宏愿,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口鼻者,吾亦欢喜施与。 万历元年答阅边总督吴尧山
天下事,非一手一足之力。仆不顾破家沉族以徇公家之务,而一时士大夫不肯为之分谤任怨,以图共济,将奈何哉?计独有力竭行之而死已矣! 万历五年答总宪李渐庵论驿递
既以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不之畏也。如是,才可建立国事。
万历六年答词道林按院
不谷弃家忘躯以殉国家之事,而议者犹或非之,然不谷持之愈力,略不少回。故得失毁誉关头打不破,天下事断无可为。 万历八年答学院李公”
每每读于此处,总会不经意间潸然泪下。一个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于自己的生死不顾,于自己的后世即使遭遇不测也不畏惧的首辅。他为了心中的理想也好,正义也罢,经过精心整治改革,明朝万历确实出现了新象。万民皆为称颂,称赞皇帝年幼有志,治国有方,称赞首辅为铁面宰相,大公无私。
理论上来说,他的理想算是实现了。在孤儿寡母面前,张居正运用手中的权利,为大明江山的中兴,鞠躬尽瘁了整整十年。这十年的时间,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事事关心,事事躬亲,伟岸的身躯终于被抽成枯瘦弱小的身板,明明五十八岁的年龄却偏偏看起来像七十八岁的老者。在这十年间他享受到了人臣极高的信任,在漆黑的夜晚里,他或于也会为自己取得太后和皇上的信任,而感到欣慰吧?或许正是这种信任让他和他的政治理想得到了快速实现吧?
他非王安石,空提变法却不知如何实施,他的鞭法,将大明帝国的办事效率发挥到极致,他是个复杂的人,提倡开源节流自己却奢侈至极,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个伟大的人。
但是,他太累了,他做的事情太多了,考虑的太多了,终于在万历十年的时候病倒了,再也没有起来。政府高官五十八岁放在哪个朝代,即使是现在也都是正当年,去世应该也属于英年早逝吧!如果他再活十年,是不是又改写了今天的历史了呢?可是没有如果。
我猜想,估计他自己都没想到他的清算来的这么快吧?死后不久,这位昔日跺一脚大明社稷江山也要抖三抖的赫赫首辅,竟然变成了万劫不复的罪人。家人饿死的饿死,上吊的吊死,充军的充军,直到现在我查张居正的后代如何时,都没看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张家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显赫的人物。历史啊,历史!
黄仁宇说:“世间已无张居正!"
他的一生,有过辉煌,有过低谷,也有过功成名就。他使大明国库重新充盈起来,正是这些银子,才支撑了万历三大征。
它代表一个时代,这世上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影响历史走向的人,如张居正,孙承宪之流;这第二种人,是虽没有推动历史进程,因为不论有没有他,历史都会前进,如卢象昇,戚继光之流;第三种人,就是一般的普通人。张居正推动历史的发展,至少使大明机器重新又焕发生机,又继续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上至两千年,除了张先生外,找不出第二人,后来的两千年是否还会有像张先生这样的人?为百姓,为国家,为理想,身怀治世之才能,运用权力于百姓——为理想而殉道的治世干臣。
我不知道,但我希望有!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可这世间,再也没有张太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