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之前一直听说这本书,所以心想什么时候有机会了得赶快把这本书收入囊中。好奇加急切,我本想自己买一本,但去了几个书店都没有买到。碰巧朋友说她最近正在读这本书而且快读完了,读完之后就立马拿给我看,所以也就打消了购买的计划。
拿到书时,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这本书扫完了。文字中记载中有悲伤,有无奈,也有快乐及小庆幸。和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些许的相似及不同,扫过文字的同时也会有些许的回忆及反思,虽平淡但却值得细细品味。
最近琢磨着该是把书还给朋友的时候了,放久了总感觉不太好,以免之后忘记了。所以还书之前准备再看上一遍,在熟悉一下内容,因此又再次翻开了这本书。拿起书的时候,这本书的书名抓住了我的眼球。心想《我们仨》中的“仨”为什么不用“三”呢?为此特意去百度搜索了一番,解答如下:
仨和三的区别是首先三和仨的读音有差别,但都是表示数量的意思,其次是仨已经有表示三个的意思了,三只是表示一个数字,当使用了仨的时候就不用在后面加个或者其他的量词,而使用三的话,要表示个数的时候就要使用三个来表示。比如我们三个人,用仨表示就是我们仨。
看过解释,心中的疑惑顿时有了答案,我们仨指的是我们三个人,即作者杨绛先生,她的丈夫钱钟书先生及他们的女儿钱媛。这本书讲述了他们三个人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助及相离。他们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虽特殊但也普通。有着千千万万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说是一个缩影。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老了;我们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着小标题似乎有些说不出来的沉重,含有无奈的离别之痛及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之情。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以梦境的形式展开的,正如文章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杨绛先生最近喜欢做梦,总是梦到一些事情。为第二部分的书写做了一定的铺垫。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晚年时,作者一家终于定居于三里河寓所,但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却相继生病住院,杨绛先生穿梭于医院照顾看望他们的心路历程及发生的生活琐事。直到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留下她一人。
而此时的她因为家人的离世,眼中的三里河寓所已不再是往昔的样子。她无奈感叹到:“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让人不得不感叹,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住所因为家人的存在及陪伴而成了温暖的家,温馨的港湾。
细细读来,这哪是梦,只是太过悲伤,所以成了一个“万里长梦”。其实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只是难以接受,所以便以梦境诉说。正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另一方面,也表明那已经成为过去,只能靠梦来回忆往昔。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一家三口相遇,相守,相助及相聚的时光,生活虽然艰辛,但也夹杂着些许的快乐。记忆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出国留学时自食其力做饭的场景以及他们三相互交流的温馨场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短板亦或是可爱之处,但彼此相互包容,生活虽然艰辛,但也能其乐融融。
人们常常感叹有一段时间虽然过得很艰苦但却很快乐。杨绛先生一家人定居在三里河寓所之前,因为学业,工作,战争等原因,他们的住所总是变来变去。三人时而分离,时而相聚,好在彼此相互挂念,也变得有盼头。生活虽艰辛但内心舒畅,所以也能苦中作乐。
文中杨绛先生感叹到:“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住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因为家人的离别,又加上已是暮年,杨绛先生变得有些不知所措,体会到了生活的无奈。只能靠过往的回忆来度过艰难的日子,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家人的弥足珍贵及伟大,不得不说家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