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一生养育了四儿三女。爷爷生性淡泊,懒理闲事,奶奶便是一个大家族中的家长角色
大伯是家中长子,年轻时在县医院当医生,后来有部队去医院体检,大伯便跟着从了军。辗转青岛又去了新疆,一待便在那扎了根。后来从部队退伍去了医院工作,娶妻生子。平日里工作忙,两个孩子又年幼,于是给家中电报让老母亲去帮忙带孩子。当时三大爷和爸爸都还没成家,家中老老小小一大家子都依仗着奶奶这个大家长,奶奶就回,扔了你但扔不了家里。
后来大概是大伯雇了一个老家的保姆带孩子,困难的时候终究过去了。
可是当初奶奶说的那就话好像成了母子二人的心结。确切的说,是奶奶的心结。奶奶自我小时候跟我聊起以前的事聊起远在新疆的大伯就总是念叨当初的那句话。而每隔一个月大伯打来电话时,奶奶总在电话里说,你们在那好好的就行,不用挂念我。而大伯大概是真的当真了吧,我一直到奶奶去世只见过他三四面而已。
2008年爷爷去世,家里的长辈打电话通知,距他上次回家大概已经三四年了,作为长子按理是要回家送殡的,路途遥远,并未归家。
2013年,那一年从年初开始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就不是很好了,老人家或许有感知?每天都去找妈妈聊天,说到大伯,她说我知道你们姊妹都怨你大哥在你爹去世时不回家,我不怨他。
那年深秋,奶奶病危,我和二伯从北京匆匆赶回,好在在奶奶清醒的时候看了她一眼,在来自乌鲁木齐的飞机落地之前,奶奶已驾鹤西游。
最近,大概是为人母了而果儿也在慢慢长大与我有了更多互动,便总爱思考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古时孔融曾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胡适先生在《我的儿子》里也有近似的观点表达“树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我一直非常认同胡适先生的观点,我们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便把他带到世界上来,体验这福祸喜乐人生百态,我只想尽量让他与我同行的这段旅程能感到满意。
果儿四个半月开始对玩具有了那么一点意识,我和哥哥总是打听关注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应该玩什么,喜欢玩什么,生怕给他错过了什么。更不用说平时吃什么奶粉辅食之类的事了。父母对孩子大概总是这种心态吧,就像奶奶那个时代的母亲,潜意识里大概总觉得给儿子张罗好了婚事,抚养大了孙辈才算对孩子尽完了责任。而孩子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大都是觉得理应如此吧。
我自然不以孝顺当作抚养果儿的目标,我希望他勇敢善良,我希望在有我的这段路上他能够对妈妈的陪伴感到满意,而当我风烛残年之时,他也能时常慰问挂念以解娘亲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