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认为家族的荣耀,不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多少钱财,而是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与文化,传承给了晚辈们。
也许是因为血液里流着部分相同的血液,所以我们整个闻氏家族的女性,彼此的兴趣爱好、人生价值观都非常的接近。
不论多远,无需言语,那份真正的理解与喜欢,双方会自然感应。
30岁那年,是我人生的最低谷。
当我独自一人抵制权威、抗衡世俗时,19岁的婷通过电话给到了我最有力的鼓励:“姑姑,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永远支持你。”后遭遇家庭重大变故——母亲去世,父亲疯痴,而婷远赴英国读研,我们失去了联系。
若干年后,我们在深圳重逢并没有违和感。
婷诧异为什么我点的菜,都是她喜欢的?——因为那些都是我喜欢的。
笃信,我们彼此是知音。
那天我们两人坐在华强北的小餐厅里,婷回忆起我青春年少时的种种。
她说,曾经把我的画装裱,挂在了自己的房间里。(后来搬家被家人弄丢了,曾经的家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还说,永远记得我年轻时写的文字,记得我的很多很多……年轻的我,曾经是她的偶像。那天晚上,大部分是她说我听。
我暗自庆幸。
庆幸自己没有被社会浸染,变成油腻的大妈,否则对不起这位少女曾经的崇拜。
庆幸自己的那份纯粹与勇敢依旧。
庆幸仍然敢于特立独行,做最真实的自己。
庆幸自己的所作所为依然能为晚辈们做出表率。
从婷的言谈举止中,我又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婷说,谁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身边的人,传递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世界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美好。
婷还说,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共性:
1.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
2.在某些知识领域具有较高的成就;
3.对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有深邃的探索;
4.勤于思考伦理道德问题;
5.具有明智的判断力和抉择力;
6.具有丰富的生命体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与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
那一瞬间,很是欣慰。因为,感觉她已经站到了生命“自我实现”的高度。
看婷分享的文字、她的作画;感知她已经把生活过得意趣盎然。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身体内却蕴涵了无限大的能量。
被法国总部委以重任的时候,一天奔波可以跨越四大洲。
自信地站在国际舞台上,面对国际知名专家,侃侃而谈自己的创意与构思。
带着项目支援非洲,经历各种生命惊险,最终在那片土地上开疆拓土。
一身汉服的她,将中国女性的坚韧与智慧优雅展示。
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巾帼不让须眉”气质,推翻了贴在中国女性身上“女子是弱者”的标签。
——让“头发长见识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些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的腐朽认知永远埋葬。
父亲创办卫校时说:“教育是根本,它是激发人的智慧,而不是灌输知识。”
让闻氏家族的所有女性,永远都充满智慧,是父亲的最大心愿。
——而闻氏家族的每一位女生,也都努力地将这份大愿完美诠释。
很多人不理解婷。为什么会放弃英国的丰厚待遇,回国重新开始。
我能理解——她只是不想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重复生活。
当她回国和团队成员一起,把一个个项目带出国门,带到世界的舞台上,实际上是在完成自己生命的价值升华。
很多人问她,留学是为了什么?
她答:如果是为了回国找好工作,为了吊金龟婿,为了赚钱,那就打消留学的念头吧。留学的意义和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一样,它带给你属于自己最独特、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经历与成长。
只身一人在他乡,可以培育自己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学生活越苦,越艰难,带给生命的财富就越多。当自己坚定走过一段艰难岁月,回望曾经努力奋斗的光阴,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那是属于自己的创造......
婷像一个标杆,成为了闻氏家族90后心中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妹妹们永远不甘示弱地绽放着自己生命的光芒。
这些新时代女性,无愧先辈们的祝福。她们在用自己的生命激情,谱写着生命的光华。
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曾经的自己。凤凰涅磐——相信悟其真谛时,已是千帆过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