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一个词叫信息茧房,我们总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或塑造某个角色,而大量的获取碎片化的信息,然后却很难真正辨别这些信息对自己是否真的有价值,以至于在混乱当中开始迷茫。所以,对不那么聪明的自己,我会开始刻意的摒弃一些与我无关的信息,尽量把时间用在去接收能够促使我成长和帮助我解决难题的信息上,毕竟时间有限,成效才是关键。
停下来,复阅了几本书,然后有了以下几个自己都不确定想要表达什么的想法~
1、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第一部作品《修道院纪事》讲了一个叛教的牧师借一架用人的欲望作为动力的飞行器逃出宗教裁判所的故事。我没看这部小说,光看这个梗概觉得很妙。把人的欲望实物化,可以更清晰的考量人性,展示人的欲求能够多有力量。而且宗教和欲望的相斥也令故事更有张力。 欲望是个永远无法厘清的东西。欲望会求生,也会送死。它能使人生美艳,也能令生命疮痍。平安喜乐的生活过程也许就是一个在欲望的两极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 对于我来说,追求丰盈人生的欲望意犹未尽,后来又戛然而止。但是我不认为它自此终结了,它在暗涌,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它的生命,它让我终生怀想它。
2、 我曾经说过,现在许多的人际关系面目可疑,毫无必要。但是每天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依然会生发大量的新的关系,尤其在网络上,自来熟和矫情是必要手段,于是看到各种的热络背后其实不过是许许多多人唯一的稀薄的共性——孤独 ,我能分辨出维系双方的东西是什么。是孤独还是生命真正的叠合。就算我和某人断了联系,我也知道我们共同分享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是深处的东西,无法言说的生活之外的东西。
3、 今天我在这里写,这是我最好的年华,也是我最坏的年华。这句话真正的阐释起来是个庞杂的工程,就像狄更斯用了整整一部《双城记》来呼应开场白: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最好的年华概括的来说可以是我到了一个生命抛物线的顶端,在瓜熟蒂落的临界点上。最坏的年华,我认为是,我对这世界上众多的事情有了不确定的想法和看法,在我说出口或者表达出来的瞬间,一切又变了,可能觉得自己在一个略微糊涂的状态中,每一个下一秒都有新的无法理顺的想法跳出来。然而时间依然在消逝,生活依然在前行,我们不能停止下来,就为了把一个想法厘清。我们还得踩着时间的节奏,岁月的行板去前行。最后,我为自己想的一个办法是,专注,在一个时间段里做一件事,专注的做。
4、 看到一句话:这个世界只对人呈现。
我觉得很有趣。这么说来,对于其他动物来说,它们只是随着这个地球的进程而变迁,繁育、行走、飞翔。它们在主动的过生活,它们从不看生活。而我们在主动的过生活,也在看生活。还是人的体验比较丰富[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