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文章要紧跟时代,适应大众口味。这并非是对文学性与深度的亵渎,而是在多元文化与快节奏生活背景下,文章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途径。
目前,我们都在感叹,曾经辉煌一时的纸媒,正逐渐走向衰落。电子设备与网络平台的普及,让写作从传统的纸笔走向数字化,写作工具的便捷化使得创作更加高效。网络文学、自媒体文章、短视频文案等新兴写作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碎片化、即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契合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文化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倒逼着文章更应该大众化。适应大众口味并不意味着要降低文章的品质。相反,这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满足大众阅读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深刻的思想与独特的见解,才能让文章既有“烟火气”,又有“含金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等手法,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文章既具有可读性,又不失深度与内涵。
当然,在适应大众口味的过程中,文章也不能一味地迎合,而应在引导大众审美与价值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大众的口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优秀的文章进行培育和提升。一些具有文化底蕴、艺术价值的作品,虽然起初可能需要读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当它们以巧妙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时,便能逐渐拓宽大众的阅读视野,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
我曾经写过关于朋友聚会的一系列短文,每一篇都是在诙谐幽默中介绍一道菜品的历史来源和传说,用朋友之间的聚会交流映射当前社会现象,以夫妻幽默对话轻松结尾。这种小故事的写作形式,在其他平台受到了欢迎,于是我照搬到了简书,却触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陈水河先生曾将这系列短文收录,并给予了肯定。而另一种声音则是反对意见,强调要应该注重文学性,少用一些俏皮幽默的文字。
其实,受欢迎的,就是好的。人们爱读,喜欢读的,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