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端午。
一大早去办公室,桌子上放一盒茶叶,一箱荔枝,一盒粽子。这种东西逢年过节闭着眼睛也能猜出是谁送的,果然坐了没两分钟A走了进来,顺手带上了门,聊了一些近期的事,坐下来喝一杯茶临走时掏出一个信封放在桌子上,说节日快乐。笑呵呵的走了。
收礼也不能谁的礼都收,炸弹送来的礼怎么也不能收,否则刚送过来就炸了,全尸都没有。
有的东西在某种环境下很常见,但在某种环境中却很稀有。就像白天的时候你很难在天上看到几颗星星,但这并不代表天上没有星星。年纪越大对很多事情越能坦然接受,坦然理解。见惯了星星月亮和太阳,就不觉得有多稀奇。一个人人都理解其含义的词,意味着市场需要它,有人需要它。
往往对你笑脸相迎的都是需要你的,对你低声下气都是有求于你。这和道德无关,纯属需求。一个陪着老板天天玩的,和一个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努力表现的人没有区别。本质上都是为了讨好老板,获得最大利益,每个人用的手段不同,在合法的前提下哪种最有效用哪种,这无可厚非,是市场的结果牵动着人的行为。市场上活跃的都是有效的。
任何一个词在任一时代背景下的含义都不同,以前说一个人是好人,这是夸他。现在说他是个好人,是在“骂”他。以前说巴结,讨好是贬义,现在貌似大家用行动证明了讨好比清高更管用。说明什么道理,人更现实了,明白那些一毛不值的名声没用,哪来一叠人民币来的实惠。
伸手不打笑脸人,同理,送礼也一样。在一个班级里,有几十号学生,一个老师再用心也关注不过来,他只会把仅有的精力放在最显眼的人身上,比如学习成绩好的,比如问候过老师的,有钱和关系的。其他人平平常常老师哪会多看一眼。把你孩子放在最后一排,你喊倒霉,埋怨孩子学习不好,殊不知比你孩子学习差的仍有在前排坐的。
没事问候一下老师,哪怕你什么都不说他也会有什么好事情优先照顾你的孩子,毕竟拿人手短。
工作,生活,事业,交际上。送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班里会来事,会说话的绝大多数要比学习好的混的好。在大家能力都差不了多少的时候,上去的不是关系户就是会来事。
这就是送礼的智慧,一个有资源的人一定会被周围人尊重,讨好。医生,老师,政府部门,工程上这些是最常见的。你身边的人也一样,身份高,资源多的朋友一定比没资源没身份的多。
送礼也会内卷,在没人送的时候你第一个送,他对你一定印象深刻。但后来大家都反应过来了,都知道送礼了,你再像之前那样送就是傻了吧唧。这时候送礼就不能再那么普通了,不一定非要贵但一定要惊喜和感动。投其所好或投其所好的所好。
送礼的时候就送礼,不要提帮忙,一提帮忙就容易让人恶心,明摆着有目的嘛能安什么好心,好事也给干砸了。
再说一个别人教我的,不要怕麻烦别人,而应该主动麻烦比你段位高的人,受他滴水恩,我们涌泉报。这样一来二往,这条线就搭上了,后面找他帮忙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