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是农历腊月初三了,还有4天就是腊八节,还有20天就是小年,小年结束紧接着就到了除夕。一年一年又一年,时间过的好快。
每一年的除夕夜,怎么过?又是和谁过?,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千年前,王安石有一首描写除夕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年之后的我们,还延续着过除夕,吃团圆饭,喝团圆酒,贴春联的习俗。可是冬天的雾霾太严重,已经很多年听不到烟花爆竹的声响了,物质的丰富,让大家对年夜饭、新年添新衣的欲望也没有过去那么强烈了。
思来想去,还是怀念以前的春节啊。
记得那个时候,除夕之前的一个多月,奶奶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过年食物:,什么炸油饼,炸虾片,油果子(一种面食);然后把带鱼全部洗干净炸熟备用,做几十份八宝甜饭(连吃带送),蒸几十碗糟肉、丸子。备好香菇木耳黄花各种山货,提前蒸好馒头花卷。忙的不亦乐乎。我家是一个大家族,吃饭的人多,准备的东西也很多。
除夕那天,一般很早就起床,家人开始准备年夜饭,凉菜热菜,鸡鸭鱼肉,样样都不能少。而我呢,则喜滋滋的穿上新衣服,新鞋,去同学家串门子,其实真实目的是炫耀自己的新衣服。
下午4、5点钟,所有的姨姨舅舅们就带着他们的一大家子来到奶奶家,这下全家齐活几十口子人,确实热闹。因为人太多,大人们坐2桌,小孩子们自己坐2桌,幸亏家里地方够大,全家人都能围坐在一起,春晚一开,我们大家也动起了筷子。所有的吃食都是由奶奶精心准备的,大家能从晚上8点吃到午夜12点。当12点的钟声一响,大家集体倒数“5-4-3-2-1”然后所有的小孩子会点燃鞭炮,噼里啪啦,嘴里喊着“过年啦,过年啦!”烟花爆竹映红了半边天,大人孩子们每一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放完炮,大家开始守岁,期间扛不住的人先回卧室睡觉了,剩下的人热情彭拜,有打麻将的,完扑克的,旁边看的人一边吃着大白兔,嗑着西瓜子,嬉笑怒骂中,天亮了。
初一早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人发年钱,也是小孩子最期待的时刻。记得80年代期间发10块20块,后面到90年代50块,100块,年钱的增长直接反映了通货膨胀的速度,但是无论多少,总是令人很愉悦。
领完年钱,吃饺子,没有看春晚的,再看一遍重播,记得当年费翔的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风靡全国,我们小的也争相传唱。30多年过去了,很多人现在依然张口就唱。
春节前准备的各种吃食,一直能吃到正月结束,亲戚们走亲访友来家里吃饭,每天都在设宴,每天都热热闹闹,春节的仪式感极足。
后来自己考上大学,离开了奶奶家,没有想到,从那以后,自己就再也没有机会感受这样的春节了。成年后的自己就像一只插上翅膀的小鸟,只顾着往前飞,却从没想到停下来看一看沿途的风景。大学期间总是充斥着混乱,彷徨,和很多茫然,有关春节的记忆已经模糊,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的,仿佛这一段的记忆犹如凭空被抽掉一般,毫无着落。
后来成了家,每年的除夕就是和老公家人一起度过,人少也算团圆。慢慢的,老人年龄大了,张罗不动了,为了省事,此后的除夕夜都是在外面预定年夜饭。虽然方便省事,却再也找不到以前奶奶张罗时那忙忙碌碌中透露的幸福和期待。
如今的春节,不用再去费心的准备食物,甚至很少人再去采购年货,因为我们处在物质最为丰富的年代。当然延续了千年的传统还是不变,家家户户依旧会贴上新春联、福字。孩子依然会领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和新年礼物,烟花禁止燃放,有人就发明出了电子鞭炮。只是,这样的春节,和以前相比,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年,还在一年一年的持续过着,但是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却没有减轻。很多人,会利用春节的假期去旅游度假,还有很多人在除夕期间继续工作,忙碌依然;还有太多的人在春节的那几天跋涉几千里就为了回家吃个团圆饭。无论何种情况,中国人,春节,必须要过,春晚,还是要看一眼的,虽然坐在电视机前面等待它的人在年年递减,年夜饭,也一定不会忘记。
我们的春节,可选择的余地更加宽泛了,虽然传统的年味有些不足,可是却难掩每一个中国人对它的渴望和重视。
又一个春节将近,今年,你会和谁在一起,准备如何度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