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受欢迎的一句话是:“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在面对这个观念时,父母和老师们能够明白这的确很荒诞;然而,当他们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他们仍然会滑入惩罚的旧习。
关注于解决问题来自于我的一次灵感。我有一次旁听一个班会,孩子们在会上对一个课间休息迟到了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后果”。我注意到,孩子们建议的“后果”都是惩罚性的。我叫了一个暂停,并且问道:“如果你们关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后果,你们认为会出现什么情况?”孩子们立即就“明白”了。随后,他们提出的所有建议都是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从此,我开始把“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想法推荐给父母和老师们,他们不久就纷纷惊喜地告诉我,家里和班里的权力之争大大减少了。”
上面的片断中引用于《正面管教》,片断中提到“父母和老师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他们仍然会滑入惩罚的旧习。”惩罚这种行为关注的只是结果,并不利于解决问题。这个观点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与学生相处时的一些事。
最近新接了一个班,班上的一个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沓,让我看着着急,急得想抓脚板心。等其他同学都交作业了,他还在磨蹭,看着他那不慌不忙的样子,我又气又急,故意做出恶狠狠的样子对他说如果他没做完就要受到怎样怎样的惩罚。我不小心就这样滑入了惩罚的旧习,现在看来,这样的处理方法就是在关注于后果。通过那孩子的表现来看,关注于结果并不利于解决问题,他依旧那样爱拖沓。
其实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应该从关注于结果转向关注于解决问题。
我和这个孩子都应该关注于怎样才能解决拖沓这个问题,而不是关注拖沓后的结果。
作为老师,我应该帮他一起分析他做作业时有哪些因素导致他拖沓,能不能控制这些因素,从而逐步改掉拖沓的不良行为。例如,他拖沓是因为写字本身就慢,那就适量地为他减少点任务量,又或者,他拖沓是因为在写作业过程中一会儿找这个文具一会儿找那个文具,耽误了时间,那就在每次写作业前进行一个准备活动,把该用的学习用品在桌上放好。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有不良行为的情况。以前,我都是采用简单粗暴的谈话,告诫学生们不能怎样,否则就会承受怎样的后果。这时候学生都是扮演听者、接受者。
今后我要这样做,发现学生们有了不良行为,和学生们共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良行为,我们该用哪些办法来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并确定方法并执行下去。这样做把学生从倾听者、接受者转化为参与者、输出者。
这样做有个最大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感到自己是与老师平等的,他们的想法也是会被重视的。消除了那种好像被老师压迫着被动接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