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了一些育儿理念之后,一方面担心拒绝孩子会形成童年创伤,另一方面又担心什么都顺着孩子会把孩子惯坏,这个度还真不好把握。
最近阅读《正念教养》,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拒绝本身并不会导致创伤,对感受的阻断才会导致创伤!
案例:一个妈妈说,女儿有一天去商场里看到了一个600多块的芭比娃娃,妈妈觉得太贵,担心这次买了以后养成孩子未来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她拉着孩子走了,但是看到孩子一边走一边流眼泪,她又很心疼,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警惕“恒常思维”,理解孩子的情绪。
“恒常思维”是一种很常见的障碍,担心今天存在于孩子身上的特征(尤其负面)会一直持续下去,永远都不会变。事实上,孩子的状态是流动的,如果父母过度把当下的心理状态和一些罪恶评判绑定在一起,会加剧对孩子真实感受的阻断。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看到并理解孩子当下的真实情绪,比如这女孩当时情绪是看到漂亮的芭比娃娃,升起了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强烈的喜爱和渴望,妈妈大可不必延伸到她未来越来越欲壑难填的结局。
第二步,正视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果妈妈也觉得这个价格值得,而且经济条件也允许购买,那就买就行了,不必有任何顾虑。
如果妈妈觉得不值得,那就不买。不是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要满足的。孩子还小,对各种事物的判断力还不足以让他们做出完全符合实际的决定。很多时候,孩子确实会产生不合时宜的愿望,这个时候,家长当然要拒绝!
第三步,只要正确拒绝,对孩子没有创伤。
心理创伤不来自拒绝,而是来自感受的阻断。只要能够如其所是地看到和理解孩子当下的真实感受,如其所是地表达自己为什么拒绝的原因,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创伤。
比如这个案例里妈妈可以如实告诉孩子:“‘哦,你原来喜欢这个娃娃,也不怪你喜欢,这个娃娃可真漂亮啊!很可惜妈妈现在满足不了你的愿望,因为六百多块钱太贵了,妈妈想留着这笔钱在寒假的时候全家一起出去玩。这样吧,我们一起在这里欣赏一会儿这个娃娃,好吗?”
只要看到并合理化她的真实感受,让它流动起来,即使“购买”这个愿望没有被满足,孩子同样能感受到被理解,不会有任何创伤。
这点我深有感触,儿子也曾在商场里看到喜欢的玩具挪不开腿,我不会强行把他带走,就是平和地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想带它回家,但是我们前几天才买了一个同类型的,我们今天不能买了,但是我们可以在这里看一会儿,好吗?”一般情况下,孩子看一会儿就会平静得离开。我当时不清楚背后的原理,原来这就是因为他的愿望被看见了,而且孩子的情绪本来就流动得很快,所以不买也不会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