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西安学习巷——千年前西域人在此学习唐朝文化。分为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是千年古街。位于西安西大街以北、城隍庙西侧。
盛唐时期,这里曾是西域各国外交使节的驿馆驻地。相传唐代宗广德年间,郭子仪从甘肃泾川返归长安之时,有西域各部将官等200余人随从班师回京,他们在长安居住生活期间,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文化礼仪,所以该坊被称为“学习巷”沿袭至今。
风栖梧·千载长安名胜地
千载长安名胜地。盛世辉煌,今古传奇事。学习巷中风气继,至今薪火相承递。
西域宾朋蒙启智。情聚长安,对酒风云际。民族和谐春意喜,大唐长盛祥和瑞。
西安大小学习巷的前世今生———
“学习巷”位于盛唐长安城皇城之内,北望皇宫正门承天门(莲湖公园南端),紧邻承天门殿前朝会大典广场,“学习巷”全段处在大唐右武卫、右骁卫衙署原址上。该坊内建立了伊斯兰教的“清教寺”也称为"西大寺"(现大学习巷清真寺),据寺内存有一方落款为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鉷所撰的《创建清真寺碑》所传为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所建,唐玄宗开元年(公元713年)亦改称“唐明寺”以彰显中华民族对文化多样性、文明多元化的包容态度。又经古今中外学者如海思波、陈垣 、白寿彝 、桑原骘藏 、杨晓春 等研究论证 ,唐皇城右武卫、右骁卫内布署有西域雇佣兵,这些士兵曾参与过平定“安禄山之乱”,忠诚可靠,且不通晓本地语言,若再有欲图谋乱之臣则难以引诱利用,所以将西域雇佣兵们局限在皇城内,工作生活一体管理,同时按照他们的习俗,提供建造了礼拜寺(大学习巷清真寺的前身),唐玄宗赐予“唐明寺”之称,该寺后毁于黄巢和朱温之乱。宋朝时曾复建,到了元中统年间又重新修葺,称回回万善寺,明代再次扩建。传说这里也曾经是西域各国外交使节的驿馆驻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高端平台,唐朝政府在此设置了培训外国使节习用汉儒文化的学馆,当时皇城内礼部主客司衙署周边街坊内西域大食国的伊斯兰传教士在此设馆讲学、布道,不同文明、多种文化相互间习用学研蔚然成风,主客司驻地的这条街巷便由此得名--“学习巷”。
另据传说,西域各部族军队曾协助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年),郭子仪从甘肃泾川返归长安之时,有西域各部将官等200余人随从班师回京,被安置于唐皇城内礼部衙署所处坊内,同时还为其重修了长安“西大寺”(大学习巷清真寺)。他们在长安居住生活期间,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汉儒文化礼仪,而且也为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所以该坊被称为“学习巷”沿袭至今。
盛唐的辉煌为“学习巷”夯实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学习”两个字在这条街坊里精彩连绵,名得其所,宋、元、明时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让“学习巷”的传奇和文化魅力华章迭起。宋代宫廷画师、艺术大家米芾在此留下墨宝,为古街留下了深邃的时代印记。元代中统四年咸阳王赛典赤与元平章政事伯颜先后在此建寺立学,并奏请忽必烈恢复“万善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唐代冠名“清教寺”。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旨钦命兵部尚书铁铉督办大修学习巷“清教寺”,复兴古街的文化传统。明代文化大家董其昌也曾数次造访“学习巷”洒下文墨佳句。明代航海家郑和曾到访“学习巷”祭祖赛典赤.赡思丁,同时招募下西洋的翻译人才。公元1413年明成祖永乐帝下令重修“清教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同时敕书御制《重修清净寺碑》碑记(原碑被毁,新碑重刻于嘉靖二年、嘉靖二十四年,并存《礼部创付碑》两款)真迹现存于大学习巷清真寺〈省心亭〉内,清雍正、乾隆、光绪年民间集资对该千年古寺多次翻修并附碑文篆记。古街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无数璀璨的艺术光芒从这里闪亮划过,然而更多文化精神却融入到了这条街巷谦逊质朴的名字里,她就是千年古街----“学习巷”。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