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份时间卖很多份,通常是特别令人着迷的事情。比如一篇文章写出来,只要发布到自媒体上,这篇文章就会随时随地替你说话,帮你赢得更多的影响力。
但是,当你想靠「同一份时间卖很多份」的思路搞钱时,你就会这里的门槛极高。
比如写书,是同一份时间卖很多份最典型的场景。很多人的想法是自己写写书,出版后就能靠版税收钱。
当你满心欢喜写好书后,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编辑,编辑会给你一个写书策划表,在作者介绍一栏下面,就是影响力,要求提供全网粉丝数和过去获得的荣誉奖项。如果没有,需要你承诺自购三千册。本来你还指望着靠写书带点名气呢,结果编辑们还都指望着你出名带书呢。
再比如,很多人想着靠短视频卖课这个渠道,增加自己的被动收入。但如果你结合现实算一算账,你就会发现这件事的门槛也极高。
假设你想靠卖课年入10W,300元的课程或社群,10W➗300元,按整数计算,需要334人。按照5%的购买转化率计算,需要6680次点击。继续按照5%的点击转化计算,需要12W次观看。
继续假设你有3W粉丝,持续曝光8次,再加上50%被看见的概率,才能达到12W次观看的效果。按照每条视频1200的平均播放量计算,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100条视频,按照一年365天计算,平均3.65天一条视频。
当然,上面的这些假设,类似5%的购买转化率、5%的点击、3W粉丝、1200的平均播放量这些条件,还是按照较高的估值进行计算的,实际情况会比这个更糟糕。再加上100条视频的选题必须跟目标客户的实际需求息息相关,还得持续更新,你就会喜提「无休止的更新和销售」。
这时,回过头来再看「同一份时间卖很多份」,你就会深深感觉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为什么别人都能靠这个赚钱,自己却不行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足够的价值资源跟出版社、各类平台做交换。把这句话翻译得更残酷些,就是「你没价值,你不配」。
那些草根通过自媒体翻身的故事的确有,但这些只是平台为了宣传自己,吸引更多韭菜入局的案例。实际上真正能走出来的人,就是你目前所熟知的那些被平台包装出来的大佬,但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被平台按下了「静音键」,因为没流量,所以你很难听到这些失败者的声音。
既然同一份时间卖很多份走不通,那就「同一份时间只卖一份」,走高客单价,只为「小众深需」服务,从圈子入手吸引目标客户,这样的起步方式才更适合绝大多数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