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鷁(yì)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
公元1684年,即清朝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纳兰去世的前一年,他第一次随同康熙皇帝巡幸江南,先后到达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等地,见多了北部大漠的万里西风瀚海沙,待惯了京华大都的大气稳重,初次来到江南,见到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别致景色,还有水乡中走出来的风土人情,纳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好友顾贞观的家乡风情,心潮澎湃,激动之下接连写了十余首《忆江南》。
这一首是在南京所作。
建业,指南京。南京曾为东吴、东晋、南北朝时期四国(宋、齐、梁、陈)、南唐、明等八代王朝的都城,故称“旧长安”。这里用长安代指国都。
紫盖,指云气,吉祥之气,王者之气。古人附会为像征王者之气。素有“紫气东来”之说,紫也是大富大贵之色。
双鷁,即船头绘有鹤鸟图像的船,此处指康熙的行船。
翠华,一种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子。
六龙,古代皇帝的车驾用六匹马,此处代指康熙。
紫盖忽临双鷁渡,翠华争拥六龙看。对仗工整,写出了康熙一行的声势浩荡,这也吸引了无数的民众围观,毕竟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难睹天颜一次。其实老百姓赶来看康熙,纳兰也是赶着看这大好的江南景色。最后一句“雄丽却高寒”有暗示康熙的“座驾”虽然雄伟壮丽,却是高处不胜寒,远不如这眼前景色,俏丽迷人又平易近人。当然,这最后一句,我觉得也可理解为,作为八朝古都的南京,就像康熙的行头座驾一样雄伟壮丽,实则有着沧桑厚重的历史感,叫人难以一下子接近,有高寒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