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最大的事莫过于披麻戴孝之类了。而对于这类事情,全村在家的劳动力几乎都会到场,在主家门前,或帮忙,或凑人数吧,总之也要圆满上山之后才会结束。或许这是一个常见的事吧,似乎近月余来,这类事已经不胜枚举了。自从月初回到老家,几乎都是在外吃饭,差不多可以说是接上了。原本想保留点,沉默已过,然而,今日A先生和B先生谈教育的事对我触动很大,真是藏龙卧虎。
A先生,原是本村人士,稍长我几岁。我们在一起收礼也有好几次了,大家都是各自在外忙着,就算遇上,也是年末村里有事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机会坐下来谈天论地的哪种。A 先生,初中毕业后未能考上高中,于是选择了中职,中职学的是和教育有关的专业,毕业后进了我们乡镇比较偏远的一所小学,据他说,当时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进去的,后来小学缺老师,自然兼任小学教师。现在的A先生,已经进入了县城某小学教书,从今天闲聊的过程中,似乎已经到了中层领导的位置了。
B先生,乃我小学同班同桌的同学。之所以称之为先生,是因为,在我们村有那么个不成文的规定,村里对先生的定义也没那么严格,在老辈人眼里,教书的叫先生,给仙逝之人超度的也叫先生,当然,在灵堂前读所谓“祭文”的也算先生。B先生属于最末之流。
在我记忆中,与A先生共事最近的一次也是两年前了。那时候,我们在一起相遇也是白事,当时A先生与我闲聊谈及中国学制沿革之话题时,A先生非常肯定的与在场人说,中国学制一直都是现在的这个,从未变过。当时的我,也不太懂得人情世故,于是便把中国学制从建国以后给捋了一遍,结果自然是被A先生给否定了。当时本想驳他几句,然而在场的帮忙人也说我读了一个假的大学,最终灰溜溜的人是我,小丑也是我。这次,因有了前车之鉴,自然也就是只听不说。然而事情总是超出自己的预料。
A先生与B先生,他们两家本是邻居,加之现在A先生已经进入县城教书,且早已在县城购了房子,而B先生,这些年(初中尚未毕业便外出打拼,至今十余年)来,也混的风生水起,同样在县城购了房,几年前便通过A先生,孩子早已进入A先生所在学校学习。两人在场谈及的教育,当时在场的人,少说也有三十人,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唯我不敢言语。
时间就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度过了很久很久。上面所说到第二种先生突然到访,原本想借先生之故离场,于是便找到先生请教一字。那一字,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气”的异体字。先生自然不会让我失望,而在场的一位邻居,非说是我要考先生,然而那一字便传遍周围的所有人。当到达A先生哪儿时,他直接来了一句这是繁体字。而哪一位邻居有点不信,非要说说怎么回事,碍于情面,便告知了详情,而此时的A先生有点挂不住面子了。
通过几次的相遇及相谈,似乎A先生已经有点不待见我了。有时候,人情世故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在农村这片纯朴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