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爱你》绘本中,妈妈一直念着这几句话,儿子慢慢从呱呱落地的小婴儿,开始满屋子乱跑,进入少年叛逆期,最后离家独立长大成人。媽媽已然老去,仍呢喃著: 永远爱你。
静静夜里,妈妈抱著刚出生的小宝宝, 轻轻地把他搂在怀里,轻轻摇啊摇轻轻唱着: “我永远爱你疼你,妈妈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小宝宝长大了两岁开始满屋乱跑,把书架上书推倒,把冰箱门开开关关玩不停还把妈妈的手表丢进马桶冲掉。
妈妈气得大叫:"这小家伙真让我受不了!"晚上小家伙安安静静躺在床上,妈妈悄悄走到床边,看他是不是睡著了。九岁,他不想吃饭不爱洗澡,还常和外婆顶嘴,妈妈气得想把他关进动物园笼子里!
转眼间孩子成为一名少年,他交着奇怪朋友,穿着奇怪衣服,唱着奇怪的歌,妈妈覺得自己每天都处在亂糟糟的动物园里!
少年一天天长大,已是个大人。他离开家,在城里买了房。漆黑夜晚,妈妈自己开车,穿过整个城市。如果儿子家灯都熄了,她就打开卧室窗户,爬过地板悄悄走到床边,看他是不是睡著了?如果大男人熟睡了,她就抱起他,轻轻搂在怀里,轻轻摇啊摇,轻轻唱着。
一天,她打电话给儿子:“你找个时间回来,看看我这个生病的老人吧!”儿子回到家,妈妈依然像往常一样,轻轻唱著: 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但只唱了这两句就虚弱得无法唱下去。儿子把她搂在怀里, 轻轻摇啊摇,轻轻唱著:“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在我心里,您是我永远的好媽媽。
那晚,儿子回家后,在楼梯口默默站了很久很久。他走进小女儿房间,轻轻把睡梦中小宝搂在怀里,轻轻摇啊摇轻轻唱起:“我永远爱你永远疼你,爸爸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
~~~~~
不知為何,看了這個故事,心裡很不是滋味。看似應該是溫馨感人的母子情深,尤其是反復描寫了媽媽深夜對孩子的表達,從小到大,一直到垂垂老矣。有些困惑有些疑問,也有些不寒而慄。為什麼媽媽只有在孩子熟睡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才能表達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真實情感呢?
這樣隱秘的表達,對孩子來說有什麼意義呢?現實中媽媽似乎對孩子的長大並不開心,滿眼看到的都是無法接受的搗亂,混亂,怪異?少了欣賞,要發脾氣,作為媽媽眼中這樣的孩子,他自己是不是也很難受,從而更加叛逆呢?
似乎,這也是個殘缺的家庭。沒有父親沒有成年男性,只有媽媽和外婆。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從幼兒到少年到青年,到離家獨自生活,到走入婚姻,為人夫為人父,除了看到他的叛逆反抗然後遠離,似乎感受不到孩子跟媽媽間有什麼情感交流?倆人似乎並不親密,反而有些疏離。
日復一日。直到日漸衰老的媽媽屢次來電懇求,兒子才勉強出現。這是出了什麼問題呢?
故事到了後面,愈發恐怖。
深夜,媽媽潛入兒子家,幻想成年的兒子是個小寶寶依然抱在懷裡,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還念叨著表白著。兒子依舊渾然不覺。這恐怖級別,讓人不禁想到一個精神病性的媽媽,始終沉浸在自己幻想虛無的世界裡,而現實中却對兒子無力表達?
除了隱秘地滿足著自己的需求,幾乎看不到這個媽媽對孩子健康的情感表達。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孩子從小叛逆頂撞,難以管教,也總讓媽媽不滿。
這個媽媽似乎孤單不已,既無法容納孩子的調皮頑劣,也無法代謝自己的情緒。她對孩子似乎更多是不耐煩,看不慣,不理解。她似乎對待兒子的方式,一直滯留在小寶寶階段,渾然不覺男孩早就長大了?於是,孩子不斷在躲避,遠離,想要跟這樣吞噬性的媽媽保持距離,大概也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
他搬出去了,不願回家,不願受到媽媽的情緒影響,或許也害怕重演被控制、被淹沒的經歷。他要長大,不願繼續做個媽媽的小寶寶。
只有最後,當媽媽終於虛弱無力到,不能再重復那句咒語般的自言自語時,兒子才能靠近她,才能有機會表達自己,才第一次像個成年男人,可以安撫媽媽,可以當面在媽媽還清醒時直接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讓媽媽聽到,也感受到。
這是個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不同於媽媽一輩子偷偷摸摸的情感方式,兒子終於有力量終結家族之前的習慣模式,坦坦蕩蕩。
因為這樣的跨越,或許,他也開始反思自己對下一代的情感表達,是否存在同樣的恐懼,迴避?是否同樣羞於見人?深夜,他靜靜站在樓梯沉思,糾結,矛盾,掙扎。然後,他終於邁出那一步,走進房間,抱起女兒,深情表達。
我們願意相信,這樣的表達更像一種演練,不僅只會出現在女兒夢中,也會在太陽升起,孩子醒來後,再次重複。這樣的希望,但願不會落空。
不同於當年媽媽一直對待自己的方式,那個小男孩已經長大,而且在逐漸掙脫之前家裡習慣性的情感壓抑。他在反思在覺察,得不到父母當面表達情感的孩子,該是多麼痛苦煎熬,於是只能通過各種胡鬧尋求關注,發洩憤怒惶恐,也在不斷確認自己的存在感。他已經歷過這些,希望可以努力讓自己的孩子不再重演。
只要我在?
並不是只要人在就行,物理意義空間距離上的在,對孩子身心發展來說往往不夠。孩子還需要媽媽的心,媽媽的感情也在。孩子需要看到媽媽眼裡的自己,感受自己是如何被肯定,被讚賞被鼓勵。孩子需要一個可以真實直接表達自己情感的母親,才有機會學到如何去感受和表達自己。
然後學習如何去感受別人,交流情感,孩子的情緒因此才能被抱持,代謝。孩子的安全感才會穩固建立,發展。孩子由此學到,如何與別人建立情感連接,感受親密,享受親近。
愛,不僅要通過行動表達,更需要被言說。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切感受到妳是在的,妳真的在那裡,心在情感也在。
但願,父母不只是深夜悄然看看熟睡的孩子,更能在陽光燦爛時也陪伴在孩子身邊,能夠坦誠表達自己,讓孩子在為人父母的言說中找到自我。
這樣的愛,才更真切,才可能薪火相傳,溫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