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青年的士第2个乘客的故事。
人海熙熙攘攘,行路的人来来往往。
有个行人与你打招呼了,你们认识了;深入了解过后,你们成为了朋友;发现彼此的三观一致,朋友变成了挚友;一起度过困难后,把酒言欢谈世界时,就成为了知己朋友,莫逆之交。
但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
可能因为矛盾的累积,彼此已经身疲心累,于是在这段友谊的路上,就互相说了再见。
敢爱敢恨不容易,跨过人潮拥抱你和不顾一切撕破脸皮,都需要勇气。
今天是昔日挚友慢慢渐行渐远的故事。
“从前共你,促膝把酒倾通宵都不够,我有痛快过,你有没有?”
[ 一 ]
我是在大学里认识的她,我们同个宿舍,加上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都挺不错,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谈得来的好朋友。
我和她两个人四年以来,几乎每天都是一起吃饭一起上下课,周末一起追剧打游戏,逛逛街敷敷面膜,也会花痴着学校里的某个男生,吐槽着学校的老师。
我说她是我大学里最好的朋友。
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们天天在一起,当然啦。”
后来我才明白,由习惯带来的所谓关系,看似牢固,实则不堪一击。
四年的时光,我现在记起来的大多是开心的回忆和最后的诀别,似乎我们从来没有过什么分歧和争吵。
毕业的那天,我们绝交了。
[ 二 ]
被绝交的理由特别简单。
她就说了一句:“和你保持友情真的好累啊,我要工作了,没精力了。”
事实上,我也觉得累了。
每天出发去上课的时候,八点半的上课,常常因为她八点二十分才出门导致我们经常没有位置坐,成为了班里的“踏点族”。
亦或者去兼职的时候,前晚约好七点起床,而等到我去叫她的时候,往往都叫不醒。
最终本该出门的我,为了等她,我只能坐在椅子上看着她刷牙洗脸,直到八点出门。
我也觉得她延缓了我的步伐,放慢了我的节奏。
所以她说绝交时,我说好。
“起因很小,不论对错,小的可悲。”
“人与人之间情断义绝,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已经离开的结果,事后才编造出的借口而已。因为倘若心没有离开,当将会导致关系破裂的事态发生时,理应有人努力去挽救。如果没有,说明其实关系早已破裂。”
东野圭吾的这番话真是彻彻底底,击中我的心灵。
太对了。
[ 三 ]
最后一天她向我吐槽了所有我过去给她带来的负担,可能是真的铁了心和我不再联系,所以她说了特别多。
“我不喜欢你总那么强势,总是我在迎合你,迁就你。”
“我也不喜欢拍照,我上镜那么丑。但你还把它发朋友圈。”
“为什么辅导员那么欣赏你呢?”
“唉,其实在你身边,我有点自卑。”
可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这些无意的行为会伤害到她,我从来不觉得她不好看,也从来没有发现她的自卑。
在我心中,她也同样优秀而夺目。
我意识到,我在某个我不知道的时候,伤害到她了,就如同她在我心里也埋了刺一般。
导致绝交,一定是有触及到原则底线的问题了,哪怕有一方不知觉,一方肯定是觉得无法忍受了。
[ 四 ]
我们工作后,彼此都不联系了。
其实都觉得尴尬,也有意躲避。
没做挽留的分别都是已到尽头的关系。
不打扰和不联系,成为了我们最大的默契。
我们心里都知道,导致如此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性格不合。
人与人的相处和交流方式本就不同,因此对友情的需求可能稍微有所偏差,对很多事物的定义也会不同,并且都很幼稚而且固执。
陈奕迅的《最佳损友》唱道:“是敌与是友各自也没有自由,位置变了各有队友。”
我的确也碰到了更合意的朋友,性格相似,志趣相投,彼此帮助,互相倾述。
我想,她也是。
但我从不后悔和她的那段关系,现在想起来也更多是一起的惬意,哪怕最后结局不太圆满。
虽然现在已经陌生,但也是很真诚地开心着大学四年的陪伴。
刺是真的,但刺长在玫瑰上,
玫瑰的美也是真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