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初释26-无法无得无常无我

陈雄作品.jpg

这一段是金刚经最短的段落之一
如同上图中书法作者陈老师的一生
虽然短,但精彩
陈老师的人文精致
须菩提的陈悟精彩
佛陀的印释更精彩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弘一法师书105l106.jpg

上一段佛陀说自己没有说法
无法可说 为什么?
这一段也许给出了一种回答
因为从来都没有得到过什么法
本段首先是须菩提陈述
自己的领悟
然后是佛陀肯定并加注的回答

无定法
无外法
无上正觉智慧1.jpg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 佛言 如是 如是 须菩提 我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觉智慧4.jpg
  本段承接佛陀在上文指出修行应不住法的根源
  在于无常法、无定法,更无法可得:

原创白话译文

须菩提平和而坚定的向佛陀陈述到:普世尊敬的觉悟者,那些被称为佛(觉醒者)的智圣,他们所得到的那个名为“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即最为高等、最符合正能量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智慧,其实是无法用世俗的言语和文字准确说明和解释的,因为这种智慧是不需要也不能用这个世界的观念可以推理论证的,所谓“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形、亦无字,甚至无意,所以是无法得、不能得、得既无所得的一种维度和境界。
佛陀高兴的连声答道:对了对了,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我的开悟并不是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地方找到了那个名为“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智慧,这种名为“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智慧并不是向外可以得到的,其实佛性人人自足,并不需外求也不能外求,甚至若执着于任何一点点世俗世界的所谓理论、方法,就无法达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维度和境界,这个维度和境界实际上是无法用世俗的言语和文字准确说明和解释的,只能用“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字勉强指代一下。

无上正觉智慧3.jpg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首先是个境界
有别于当今世界的境界
多维度的境界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外的境
充斥着无数镜像
不同的境之间
维度不同语言不同标准不同

金刚经里有几个特别的字词,譬如如来、如是等等,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其中一个,前面文章里大概说过这个词的来历、音译的字面含义,这里便再试着深入谈谈这个词:譬如佛教后期的经典中描述的-弥勒佛统管的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统管的东方琉璃世界等等,或许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作为这些天界的统称吧,这些境界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我们这个婆娑世界的芸芸众生向往的另一个世界,据说那些世界远好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关于这件事,想来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半信半疑,有人根本不信,其实都没有关系,就如同一个池塘里的一滴水,不管他相不相信万里之外有一个大海,大海都在哪里,一滴水,也许会蒸发为云、也许会被引入城市,也许会被一只美丽的小鸟饮下,······信与不信,我们的身边不同的境都真实不虚的存在那里:猪有猪的境,蚯蚓有蚯蚓的境,细菌有细菌的境······

人神一体.png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同的境之间
就会有界
此界不是地理意义的界
亦不是时间意义上的界
是生死死生的界
是充满镜影幻象的界
各种物和物欲是一个界
各种身体与精神的习气又是一个界
各种知识经验观念还是一个界
突破一个界即使一层解脱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国外的电影,大意就是一群男女少年被关入一个地方,每天为各种危险考验,就是跑不出来,最后有个勇敢的姑娘和被她感化的一群男孩,打破了看似无法突破的界墙,搞清楚了他们其实是一群疯狂科学实验的对象,他们所有经历的危险、困苦、胜利、喜悦都是幻象感受而已。也许所有的界都源于我们的内心,欲望、习气、观念都是我们内心的产物却不能自我控制,甚至反而被他们控制。所以佛陀慈悲的告诉众生很多自我解脱的方法,从观察、控制自己的身体开始,进而感受、进而思想、进而观念······直到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时,一个界就突破了

慈悲.jpg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要入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
就要破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界
若要破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界
就要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
心就是众生迷失痛苦的根源
心更是众生解脱升华的法器

所谓“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大乘心,要破物、破欲、破习、破法···破我,“我”破了,建立大乘心的基础就有了。这一段是金刚经里最短的一段之一,但63个字之中有三句“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占了27个字,七分之三,我想应该不是上师鸠摩罗什为了凑字的需要,也许是有奇妙的玄机在里面。譬如佛陀涅槃后数百年龙树大师称受佛陀传承创立了密宗佛教,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许冥冥之中也是密宗里面的音密的一种吧,“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从各种低纬度的境中升入“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境的必要条件,也是打破“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界的无上利器

境界.jpg

如是 如是

如 好像是有的 其实是空的
是 有时是对的 无是也无非
这里一连两个如是
是欣慰是喜悦
如来如是说
须菩提如是悟

其实在佛陀本来的境界里,并没有俗世意义上的谦虚与骄傲,甚至没有”有和无”“是与非”,自然更没有“得与失”,所以佛陀在金刚经里数次说到过自己无法可说,未度一人,前文里提到的"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就是这个意思,佛陀发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悟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道,进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境,又因为发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境里来,这种来其实也是如来

如是心
如是行
如是境
如是来
如是如是.jpg

文终循例一起轻快的总结下

佛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

佛得不是得
是放下了束缚自性真心的
色声香味触法
于是入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 如是

如是心
如是行
如是悟
如是道

我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禅宗典故中神秀作偈: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作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但有少法执著
亦非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

是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初释25-为指为筏专注四谛
金刚经初释24-不执貌相不求具足
金刚经初释23-真如世界福德实空
金刚经初释22-慧眼若开一体悉见
金刚经初释21-通达无我善莫大焉
金刚经初释20-无欲受持消业勇进
金刚经初释19-荷担如来惠己惠他
金刚经初释18-如是实证解痛除嗔
金刚经初释17-无相无住信受奉行
金刚经初释16-谦卑养福诚敬润德
金刚经初释15-此福如树彼福若烛
金刚经初释14-告别痴迷拥抱解脱
金刚经初释13-不必执著小乘之路
金刚经初释12-真正放下利己利他
金刚经初释11-有为世界皆是尘埃
金刚经初释10-今生再难也要努力
金刚经初释09-无所不在真如如来
金刚经初释08-有效布施收获福德
金刚经初释07-众生菩萨人人如来
金刚经初释06-持善护念慎思如是
金刚经初释05-金经由来如是朴实
金刚经初释04-如是经题字字珠玑
金刚经初释03-金经所在贤圣汇聚
金刚经初释02-且读且背学耶持耶
金刚经初释01-见闻受持何其幸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金刚经》别解文义 B1.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
    了了无诤阅读 2,634评论 0 9
  • B1.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常修阅读 4,427评论 1 8
  • 从本段起金刚经进入到佛陀明示修行者应该如何行动的阶段虽然实际上知行是合一的但是根基有差异、迷障有大小 有人生而知之...
    如释阅读 1,190评论 2 4
  • 我曾在一个日星隐耀的夜里 来过这里 来寻找你 找到的却只有凄凉的回忆 我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却依...
    李吉他jhy阅读 222评论 0 0
  •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优等生,而是需要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差班生。 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都是大学...
    聪明的乌龟阅读 32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