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遇问题》
——周杰敏老师
首先,周老师的课堂情境设计一以贯之,从“介绍你的家乡”的谈话引入,到结合赣南铁路的实践情境,再到港珠澳大桥的视频展示,整个课程贯穿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境意识。
其次,周老师在课程中巧妙地渗透了文化自信。通过引入《九章算术》等古代数学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文化的渗透无疑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认同。
再者,周老师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尤为突出。课堂上,周老师引导学生从列表到数形结合再到列式计算,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几何直观,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类比总结,学生能够发现不同相遇问题中的共性,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这体现了学生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最后,周老师的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发布会”形式的分享,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周老师的“相遇问题”一课,以其情境一以贯之的教学设计,文化自信的巧妙渗透,以及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富有知识性又充满趣味性的学习体验,是一节高质量的数学教学示范课。
——高众老师
在今日的听课中,高老师的《相遇问题》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以一个小知识相关的视频作为开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高老师的教学风格温和而不失引导性,他没有将个人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课程中,高老师巧妙地通过动画和表格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速度和的概念,这种几何直观的运用,不仅降低了难点的理解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此外,高老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从画线段图到填表格,再到列算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题目,这种由浅入深的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老师在课程中融入了《九章算术》等数学文化元素,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深厚底蕴,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数学知识,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对数学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综合来看,高老师的课程设计巧妙,教学方法得当,不仅注重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是对学生几何直观、问题意识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同时也是对数学文化传承和教学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
2.《编码》
——李培芳老师
李培芳老师的《编码》课程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课程以轻松幽默的提问开始,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编码实例,如快递单号、车牌号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编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李老师巧妙地利用“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编码所蕴含的信息。
课程中,李老师引导学生从身份证号码入手,逐步深入到编码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认识到每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具体含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被鼓励创造自己的编码系统,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编码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李老师的教学风格亲切自然,他鼓励学生先学习再研究,这种教学理念非常值得肯定。整个课程设计巧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编码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官兴老师
官兴老师的《编码》课程以一个生动的故事作为切入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官老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和体验,他通过播放视频和出示生活中的编码实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探索编码。
课程中,官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探究身份证编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编码的构成和意义。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和评价,逐步深入理解编码的唯一性和简洁性。官老师的教学风格注重引导和启发,他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
官老师的课程设计层层递进,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到抽象的编码概念,再到编码的创造性应用,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富有逻辑性。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桥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