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章旨在通过把梵高给弟弟提奥写的书信进行二次解读,更为客观、公正地诠释他作品中的热情和愉悦,纠正他在大众眼里长久以来的“疯狂”形象。)
前言
7月27日,在麦田里画画的梵高,对着自己的胸口扣下了扳机。提奥心急火燎地赶到梵高身旁,但两天后迎接他的却是哥哥的死亡。文森特·梵高只活了三十七岁。同年晚些时候,悲伤击垮了提奥,次年1月,他在荷兰去世。
解读:梵高之死
尽管在《梵高手稿》一书中,作者如是写道:“在写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中,梵高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忧郁,甚至还像往常一样要求更多的颜料补给。”
这使得很多读者并不相信如此热爱绘画的梵高会死于自杀。但在与梵高作伴的这些日子里,我却对此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活着是为了什么?感情又该何去何从?绘画在他的生命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梵高过去的岁月里,在那些手稿里、绘画中,早已透露出他对自己生命的思考,也暗示着他生命的走向。
Part 2. 对感情的不再渴望
[1882年8月] No.222
“不言而喻,很多人因为负担不起花销而放弃了艺术,而我却能一直画下去,对此我心存感激。我比别人起步要晚,为了赶上他们,我必须加倍努力。不过,即使我再努力,如果没有你,我也得放弃。”
[1887年夏] No.462
“我对结婚生子的渴望已经消退了,有时候会因在这个年纪就有此心态而感到一丝悲凉,我才三十五岁,本该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老了,虚弱了,但我还未深陷于爱情,以至不再对绘画有激情。成功需要抱负,而所谓的抱负在我看来却如此荒诞。未来怎样我尚不知晓,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想减轻你的负担——以后并非绝无可能——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自信地去展示我的作品而无须妥协。到时我想搬去南方,远离所有这些我厌恶的画家。”
梵高的感情之路十分坎坷。早些年间,他的几段感情都十分混乱,最后无疾而终。当一个人无法给予自己充足的爱又长期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渴望的爱时,便会陷入爱的习得性无助。这些都给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对比感情生活的心酸坎坷、其他亲戚和世人的不理解,只有身为画商的弟弟提奥一直不断的支持着梵高,并给他提供物质生活的补给,资助并帮助梵高寻找那些可以提高他绘画水平的工具和材料。这都使得弟弟提奥,无论是在他的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简单来说,弟弟就是他还愿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除了绘画以外的,为数不多的理由。
面对弟弟这样的帮助,他是感激的,是内疚的。因为自己除了绘画,并未能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来维持自己艺术家的自由生活。事实上,梵高的一生中只卖出一幅画。(《红葡萄园》)
梵高对弟弟深深的感激和内疚。梵高不仅仅只希望自己只是弟弟的负担,他想让弟弟提奥某天也能够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骄傲。这也为那年那天他在麦田“怪异”的行为,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