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经常感觉孤独。
这份孤独感不是因为我背井离乡,而是我回头反思我过去23年走过的路,我经历过的每一段被分割开的时光,我回忆起来,我突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居然都是从没有朋友的状态下走过的,我很难跟其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很难维持一段长时间的友谊。不是我不能,是我不愿意。
是的,就是不愿意。
我回忆起从我记事以来,我经历过的每一个人生阶段,和当时环绕在我身边的朋友,我发现,我几乎没有担任过任何一个小圈子的核心人物,我从来都不是那个振臂一呼,号召大家或者组局的角色,而是默默的,也可能是活跃的,想要融入他们建好的圈子。
我发现是啊,我经常被一个有活力的圈子所吸引,但是我自己很难组建起这样一个圈子,或者直白地说,我很难同时跟两个以上的人建立起深度链接。
对啊,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信任一个人的成本越来越高,维持一段关系也越来越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想要去拓展新的朋友,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不知道在哪里看来的一句话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定程度的孤独症患者。我觉得是的,这是成长带来的弊病之一,信任变得越来越困难。
于我而言,7岁,上小学,是一个交友时代的分割线。在7岁前还不太记事,无忧无虑,跟邻居家的小朋友整天疯玩疯跑,被大家照顾;7岁后,面对更多的同龄人,于我而言,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也慢慢发现自己作为单亲儿童,与大家有些不同,从背负秘密开始,心理防线慢慢形成,交友问题开始慢慢的显露端倪。
小学
爸妈离婚后,我跟随妈妈一起生活,妈妈是个好面子又坚强的人,即使姥姥家那边的亲戚朋友,也是在他们离婚差不多两年了才知道这件事。那个年代,离婚仍然是一个能引起轰动的话题,大家仍然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件事。也正因此,对于离婚,母亲从来不说,也不让我说。
所以我从上小学开始,身上就背负着一个秘密: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带着秘密的孩子,尤其是家境贫穷的孩子,都是小心翼翼的。我知道妈妈的不容易,我不敢再给她施加压力,我拼命地想要融入周围的环境,来不及分辨喜欢和不喜欢。我讨好我的同桌,陪着他玩“咯叽大王”,被老师叫起来罚站。其实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两个人都犯了错,为什么老师只惩罚我一个人。
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姓李,是一个很势利的中年女人。母亲拼命地工作,也只能维持我们的温饱。所以我们没钱给她送礼。但母亲后来还是送了,为了让她把个子矮小的我从倒数几排重新调回前几桌。
对于这个女人,我几乎没有印象了,但时隔多年,偶尔还是能想起她冷漠的眼神和严苛的惩罚——那些铁尺打下的手板,20下,可能更多。我曾被打过一次,手掌一直是红肿的,几天后才好。
这是我关于交友的第一段印象。
初中
后来保送了本市最好的初中。初一的我成绩平平,很快跟前后桌的两个女生打得火热,我们一起吃午饭、传纸条、看小说和杂志。后来她们开始追星,追星的女生很快有了新的共同话题,对于男女关系和美丑一直不敏感的我,渐渐地被排除到他们的小圈子之外。
其实那时我父母已经复婚,家里搬到了新的楼房,家境也慢慢好了起来,但是节俭的习惯还是养成了。初中女生的消费也就那么几项:追星、新奇小东西、小说和杂志、攀比运动鞋的品牌。我不愿意在这上面花钱,对我来说,这完全没有必要,父母也不愿意花几百块帮我买一双品牌的运动鞋,我也张不开这个口去索要。所以,慢慢的,穿着普通衣服和鞋子的我变成了他们眼里的异类。
午饭时,他们开始谈论我听不懂的话题,话里带着冷嘲热讽。我的讨好型人格又开始发作,我努力去迎合他们的谈话,看他们的小说和电视剧,可是很难。关系一旦出现裂痕,修复起来就很困难。初二后我的成绩直线上升,从大家眼里的小透明慢慢变成老师眼里的宠儿,校榜上标红的名字,我们自然而然地疏远了,我结交了另外的朋友,这个朋友一直到今天也还是我的朋友,她热情、坦诚、上进、讲义气,但这是另一端后话了。
初中后期我又经历了一段小圈子经历,仍然是试图融入对方三个人的小圈子,也曾一度相处的很好,这次我学聪明了很多,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更能配合她们的话题。可是仍然,她们还是会说悄悄话,用学习时间去做一些我看来不值得的事,最后还是渐行渐远,分道扬镳。
高中
后来我保送了本市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级。好学生是没心思在交朋友上花太多心思的,我也一样。所以总体而言,高中的我在学校里面并没有碰到什么交友的问题,相反,当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后,志同道合的人总是能走到一起。对我来说,交友变得更加简单、纯粹,也更加自由。
高一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午餐班。因为中午午休时间有大概2个小时,教室锁门,我家里距离有点远,一来一回比较浪费时间,爸妈也没有时间给我做饭,午餐班是最好的选择。
我的午餐班很好,饭做得好吃,阿姨和善友好,还能在床上美美的睡一个午觉。一个屋子里有4个人,2个跟我同届,另一个是高我们一届的学姐。说来也是奇怪,作为一个高中的女生,我仍然没有形成美丑的概念,我梳着毛寸,穿着跟大家一样的校服,个子矮矮的,又瘦又小,毫无特色,泯然众人。高一,一切都是新奇的,我跟午餐班的女生一起分享漫画,看电子书,交流热门美剧的剧情,很快跟她们打成了一片。
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学习压力逐渐加大,我跟着越来越吃力,班级开始按成绩排座,我坐到了倒数第四排,看黑板都有点费力。为了快点追上去,我连洗头发的时间都舍不得,也就更没心思和午餐班的同学说笑聊天,看什么漫画和小说了。所以慢慢的,我又变成了被排除在谈话之外的那个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们说的东西我开始听不懂了,饭桌上我的话没人接了,气氛很尴尬,我开始闭嘴,利用午休时间背单词、做题,退出她们的谈话,被孤立的更加彻底。
矛盾爆发在高二上半学期的一个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说了一个什么话题,具体说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应者寥寥,高年级的那个女生(当时已经高三)突然一拍桌子,用很不屑的语气讽刺我土气、没人愿意搭理我还不自知。高中的我自卑而且懦弱,我回了几句嘴,立刻换来更加难听的侮辱,我被气得眼泪在眼眶打转,也觉得丢人,阿姨立刻制止那个女生,都是小姑娘家家的,不要太过分了。
我完全没有听入耳,匆匆吃完饭,就回家了。母亲正好在家,她询问了过程,温柔地开解我,给午餐班的阿姨打电话说我要退班,以后回家里吃饭。母亲给我买新衣服,每天中午回家给我做饭。一个月过去了,我慢慢缓过劲来。那个女生因为要高三,家里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所以很快退班走了,阿姨打来电话,出于便利的考虑,我又重新回到了午餐班。我们从4人的小屋子换到了8人的大屋子,新的学妹学姐搬进来。在每天拼命学习的两位高三学姐的映衬下,午休时学习的我变得没有那么奇怪了,午餐班重归于平静。
十二年的交友经历告诉我几个道理:
1. 不要为了融入环境而改变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亦或是组建将来的小家庭,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坚持自己,你会被慢慢接受;
2. 做人要真诚,既不存坏心,也不随波逐流;
3. 说话做事要讲究一定的技巧,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去对待他;
4. 做一个OPEN的人,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结交朋友,不要封闭自己;
5.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1-2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就足够了。朋友在质不在量,交友也许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6. 把交朋友看成人生旅行的一件顺带的事,你会淡定很多,也可能更容易接近你的目标,交友不可急于求成,要看缘分;
7. 做好自己的事,这是重中之重;
8. 朋友是分阶段的。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