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天阴沉沉的,儿子问:“是不是要下雨?”
“天气预报说要下。”
于是儿子带了伞出门。他对天气变化比较敏感,因为怕生病会耽误学习。穿衣服也挺注意,这么热的天,还要在夏季校服外套个秋季校服,有时候看着就替他热。
班里有空调,不过人多,加上教室门总有人出入,似乎空调的作用不大。他说后面的同学格外怕热,总要开吊扇,正好在他头顶上嗡嗡转,吹得难受。可对方是女孩子,他又不好说什么,就自己披件衣服,感觉好一些。
出了门,风很大,走那一小段,雨伞差点被吹飞。校门口车多人挤,慢慢开车挪过去,还要二十多分钟才能到单位。时间还早,只要没有学校的路段,走得就比较顺畅。
路边大多是法桐,茂盛的树冠在风中拥来挤去,有的路段能看到简欧式的楼群,有的路段两旁是杂乱的小摊,有的路段宽敞整洁,有的则杂屑乱飞。以前上班,骑车子十几分钟,现在开车,从城北跑到城南。
那天儿子忽然问我:“妈,咱们家算什么生活水平?”
“中等吧。”
“什么水平里的中等?”
“咱们这顶多算二线城市。”
“二线也算不上吧,也就算三四线。”
“所以我说‘顶多’啊。”
虽然近几年发展挺快,也顶多算三线吧,最让人头疼的是空气污染。按说绿化也做得不错,到处是绿色,公园也不少,可空气就是不好。主要是城东的几家大型药厂,南部的一堆小型化工厂,甚至儿子就读的北部高中附近,也经常飘着刺鼻的气味,到了晚上格外浓。据说是为了逃避检查,都在晚上偷偷排放。一直说转型,说治理,真要查未必查不到,睁只眼闭只眼罢了。有时不免为孩子们担心,每天呼吸着这样的空气。
偶尔看到儿子与朋友的聊天记录,谈到在这里的憋闷压抑,谈到想尽早脱离这里的愿望。想想自己当年也是如此,高考志愿填得远远的,结果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在原地生活了几十年。反而是孩子的舅舅,大学毕业之后想回来,因为特别优秀被留校,如今他在那所大城市生活的时间早已超过在家乡的长度了。
有句话“外甥随舅”,倒希望这是真的。并不是家乡不好,而是希望他能够多走走看看,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心胸,少一些琐碎狭隘,多一些磅礴大气。